看懂三伏的由来,也许你会对古人的思维有新认识

乐活   2024-08-27 08:04   浙江  
事先声明,本文是转载的,所以你读起来会发现,口吻跟以前的文章有所不同。
只是一般别人转载的都是其他人的文章,而我是转载我自己的文章。
不是我非要多此一举,实在是不得已。
这篇本来是发在我司公众号上的,但因为业务调整,账号停更了。
下个月要进行认证,如果不认证账号就要被冻结。
看我们老板的意思是不打算认证了,这就意味着那个账号要被舍弃掉了。
虽然那个账号主要面向的是大爷大妈的,内容偏浅显。
但我觉得,那上面有些文章还是有价值的,以后就这么无人问津了,有点可惜。
所以这几天我会挑几篇转载到这里。
虽说是转载,但不是原样照搬,我删减掉了很多会破坏阅读体验的东西。
比如迎合老年人审美的美图、导语之类的,以及为了照顾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铺垫的很多非常基础的常识。
然后适当加了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下面进入正文。

三伏天已经过去,但天气还是挺热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把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叫三伏天呢?

这就得说说古人是怎么总结规律。

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逐渐发现,夏至这天,天亮得最早,天黑得最晚。

而这之后,别看天气变得更热了,但白天是越来越短,而晚上越来越长。

按照古人的观念,这就是阳气在下降,而阴气在上升。

可因为阳气还是强于阴气,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汉书·郊祀志注》

意思是说,这段日子阴气处于“藏伏”的状态,所以叫伏天。

那三伏天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古人是怎么数日子的了。

古人的日历,不是按照现在公历这种1号、2号排的,而是按照天干来的。

这天干共有十个,按照顺序说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在古人眼里,排在第七位的庚日,在五行中属金,因为火克金,正好能对得上阴气被阳气压制这种情况,所以古人就按照庚日来算伏天。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联系似乎有点勉强啊?选哪天作为伏日,就根据这个?

这就要说到古人和今人思维的一个重要差别了。
今天的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会习惯性地认为,凡事都有规律、逻辑
然而古人,特别是深受民间影响的人,他们的思维是,只要沾点儿边,就能扯在一起
如果非要找什么规律,在某些范围内乱扯关系就是规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在黑神话悟空里火起来的二郎神,他名字的变化。
本来二郎神不叫杨戬,有叫李二郎的,也有叫赵二郎的。
之所以改名,是《醒世恒言》有一卷叫《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说宋徽宗宫内有位韩夫人,在宦官杨戬府中养病。
韩夫人病好后,到二郎神庙烧香还愿。
庙官叫孙神通,会妖法,假扮作二郎神,每晚翻墙到杨戬府里,找韩夫人私通。
杨戬找道士破妖法,用棍子击落一只皮靴,经过勘查,终于破案。
这个故事从宋代就开始流传,基本格局与明朝的差不多。
因为发生在杨戬府上,又和二郎神有关系,传来传去,二郎神的名字就变成杨戬了。
话题扯远了,接着说三伏。
总之吧,古人就认为庚日作为伏日最合适。
有句话叫“夏至三庚便入伏”,意思是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差不多三个礼拜后,开始入伏。

等过了十天,也就是到了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进入二伏。

再之后,到了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进入末伏,这就是三伏这种说法的来历。
至于为什么从三庚之后开始算伏天,以及为什么要按这种方式,把伏天划分为三伏,这个就实在没法细问了,问就是古人的生活智慧了。

武穆的学习笔记
feed your curiosity:让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