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蒋介石最风光的一年,却是国府崩溃的开始?
乐活
历史
2024-09-04 18:01
浙江
这是武穆的第119篇原创文章,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1943年是抗战八年里最平淡的一年,但对蒋介石和他领导的国民政府来说,却是最风光、最成功、最高潮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1943年之前,中国几乎是独力对抗日寇的进袭,国际社会没有给予什么有力的支持。而中日之间军事实力差距很大,所以没多久,中国沿海的富庶地区基本就丢光了,只能在大西南一带坚持下来。蒋介石曾希望日本有一天进攻苏联,这样中苏联手,还有望由败转胜,可随着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全部精力放到欧洲去了,所以蒋介石的想法也落空了。没想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下中国和英国、美国成为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美国这时才发现,中国在没有帮助、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独立对抗日本将近四年半,而且还坚持下来了,所以美国愿意给中国提供比较多的支持。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坚持要将中国和英国、苏联、美国并列四强。这个四强的身份不得了,这意味着战后国际社会的规则,中国也能参与制定了。我们不要忘了,1943年往前倒到1840年,103年来,中国一直受列强欺凌,可以说是一个积贫积弱、被人家看不起的国家。现在成为了世界秩序的制定者,这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耻辱一昭得雪。其次,1943年,列强取消了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治外法权。就是说别国公民到中国犯罪了,中国审判不了,必须交给人家在中国当地的领事馆或者相关机构,由他们审判。所以治外法权在很长时期里,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受屈辱的代表。特别是治外法权是不平等的,中国人到了英国、美国是不享受治外法权的,而英国人和美国人到了中国却享受治外法权。所以取缔治外法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让民族自信心空前提升的事件。到1943年,因为苏联忙于欧洲战争,给盛世才的支援就很少了,不给钱也不给枪了。这意味着,中央政府长期管不到的地方回归了,这对蒋介石来说,也让他的威望空前提高。最后,1943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宋美龄在美国发表演讲,轰动了美国。宋美龄是1942年底因为治病去的,是用担架把她抬上飞机的,在美国虽然并没有完全好,但是抱病出席了无数次演讲。特别是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她是继荷兰女王之后,第二个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外国女性。她的演讲非常成功,引起了美国轰动,掀起了一阵中国热,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大家都认为中美可以携手去打败日本人。总而言之,1943年对蒋介石来说,是志得意满的一年,这一年他的日记中,无数次写下光荣、成绩、人生的最大成功等内容。可从1943年这么高的高峰,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崩溃,也就6年时间,甚至到1947年国民党丧失优势,也就4年时间,这个变化实在很惊人。为何大家公认的抗战的核心、国家的领袖——蒋介石,到1949年的时候,合法性就彻底丧失,国民党政权捏都捏不起来了,如此戏剧化的变化原因究竟在哪里?过去学者一般把关注点放到解放战争时期,因为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遭遇了很多失败,军事失败、政治失败、外交失败、经济失败等等。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失败都有前因后果,后果知道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倒台,但是前因在哪呢?通过研究我们能看到,国民党在所谓的最辉煌、最高峰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挖下了坑。咱们从当时蒋介石最得意的一件事——宋美龄征服美国开始说。宋美龄9岁就去了美国上学,所以她的英语非常好,20岁回国时,甚至还得请老师重新教她中文。她到了美国以后,她在国会演讲,她的语言非常漂亮,当时美国评价说比最好的播音员还好。我们今天听她的演讲,好像有点别扭,这主要是英语发音也在变化,今天美国口音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有所不同了。宋美龄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她对美国非常熟悉,她一到美国就开始赞扬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因为她知道美国人就喜欢这个。美国当时虽然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了,但是还不是世界霸主,当时世界霸主是英国,英国主导了全球秩序。英国可以说我给世界带来了这么多发明,还有科学、大航海等等,但美国没啥可说的,所以美国就特别强调自由、民主这些价值观。而且说中国也是信奉民主的,中国之所以跟日寇打了这么多年,经受这么大的挫折中国也没有投降,就是中国人民和美国在价值观上有认同的地方,中国就是为了坚守这些价值观才不投降,这些话让美国人听着非常受用。而且宋美龄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她知道当时美国社会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所以她刻意扮出一个柔弱而坚韧的女子形象,她很注重着装,特别注意谈吐和风度。因为她有病,当时还在美国治病,但是很多次她是抱病出去演讲,而且只要上讲台就神采奕奕,可是一到讲台下便步履蹒跚,所以让很多美国人觉得,哇,这个人人格好伟大,所以大家非常感动。宋美龄在美国的演讲,马上就得到了大量的私人捐款,据估计,两个星期就募集了140万美金(那时的140万美金是巨款)。宋美龄非常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她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见了谁她就能叫出谁的名字来。有一次在大街上她看到了原来的中学同学,她马上就开始招呼人家,那是个小人物,你在全美影响这么大,这么轰动的一个人物,居然在大街上你还能认识他,当时这个美国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简而言之,宋美龄确实是个公关天才,不过她只是在美国民间掀起了旋风,美国政府并没有被她打动,并没有因此给中国更多的支持。原因是,随着宋美龄在美国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的问题就暴露了。她一度住在白宫,白宫那些仆人恨死她了,因为她每天晚上都要换丝绸床单,而且她从来不说“侍者过来一下”,而是拍拍手,就跟吆喝狗一样把人家给吆喝过来。有一次她跟罗斯福和他的夫人随便吃饭,当时美国矿工在闹罢工,罗斯福夫人就很好奇,说你们中国要出这种事会怎么样,宋美龄就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当时罗斯福就问罗斯福的夫人,说你看到她这个动作了吗?可随着接触得越来越多,罗斯福夫人就明白了,宋美龄身上表现出的这些气质,并不像一个在民主社会中生活过的人。罗斯福夫人后来总结说,宋美龄身上体现着一种不自觉的残忍。可以说1943年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成功吹起了一个民主泡沫,可是这个泡沫是当时蒋介石政权绝对无法匹配的。蒋介石是一个不具备民主意识的人(包括宋美龄),他只会说说民主之类的漂亮话,根本没打算执行。更要命的是,偏偏1942年河南发生了大饥荒,大家可能看过《一九四二》这个电影。1942年的大饥荒饿死了非常多的人,可是到1943年,国民党政府还不断去捂着消息。因为国民党没有足够的财政来养这么多兵,只好把部队都包给各个省。通过划分包干制,河南是当时抗战前线,所以各县基本都给划出去,这个县归这个师,那个县归那个师,直供粮食。出现了大饥荒之后,当地军队根本就没救荒,该要多少粮我还要多少粮。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本身也比较涣散,士兵收入低,训练时间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干杂务、种田,这样还经常养不活自己。到1943年饥荒最严重的时候(1942年虽然爆发饥荒,但老百姓还有存粮、树皮、草根可吃),一个名叫白修德的美国记者(《一九四二》电影里能看到)在河南做了实地考察。白修德此前写文章认为,饥荒是日本人搞的,正是因为战争,日本人抢粮,让农民很吃亏,所以中国大量农民饿死,这是日本人犯下的另一个罪行。国民党政府几乎没有支持,人民在当地已经没有方法生活了,只好出去流亡。但是老百姓流亡,政府又不给提供任何帮助,甚至还进行虐杀。所以他感到非常震惊,他在现场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拍了很多照片。白修德一线采访归来,看到了当时中国人饿得那个惨状,甚至人吃人,心里非常伤感。可是他跑到敌后以后,碰到蒋介石任命的河南省主席,却不跟他谈赈灾,也不谈什么灾情。而是请他吃饭,大盘小盘都是好菜,上了好多好吃的,无非是告诉白修德,我们这儿没饥荒,一切都很好。白修德非常愤怒,他把沿途拍这些照片辗转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完后也非常震惊,马上就下令,给河南拨款一个亿赈灾,此外再给贷款一个亿。可蒋介石在给他任命的河南省主席打电话时,却重点强调两件事。第二,把所有饿死的人赶快埋,一定要埋五尺深,省得臭味出来,再把别的记者招过去。他可能是知道的,但是他和宋美龄一样,都有那种不自觉的残忍。蒋介石明面上说我给两个亿支援河南灾民,可国民党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管理完全失控,两个亿真到灾民手里的没几个钱。而最重要的是,那些部队还在当地包干,一个人占一块地,当地还得给你送粮食,你从河南灾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的价格就远远不止两个亿。这就相当于一边你给灾民输血,另一边你又给灾民放血,这样你虽然花了钱,造了势,但是人民没有得到好处。白修德的报道后来发在美国的《生活周刊》上,顿时轰动美国。当时宋美龄还在美国,看了这个报道鼻子都气歪了,马上要求《生活周刊》的老板把白修德开掉,理由是破坏抗战。可美国媒体怎么可能为这件事开除自己的记者呢?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宋美龄在美国的演讲非常成功,但是她在美国待了几个月,罗斯福始终没有给中国大量经济援助,给的军事支援也是少得可怜,只相当于美国全部外援的1%而已。而且罗斯福还建议宋美龄尽快回国,这说明罗斯福对蒋介石和宋美龄,内心是不信任的。但是为了双方合作,美国还需要中国,所以他是刻意的、小心翼翼的把宋美龄身上这些负面的东西给屏蔽了,不让公众看到。宋美龄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民主泡沫,把自己也给害进去了。因为美国人非常支持她,非常喜欢她,这刺激了宋美龄的权力欲,所以宋美龄开始更多地去干预政治。此前宋美龄虽然参与政治,但干预的不那么深,这次美国之行导致宋美龄动辄就要发话。恰好蒋介石遇到一个很大的麻烦事,他跟美国派过来的史迪威对不上调。史迪威这个人比较自负,他在中国待了很多年,包括在清华大学也学习过,他的中文也很好,自以为对中国非常了解,所以非常强硬,他看不上蒋介石。蒋介石刚开始对史迪威非常信任,但是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没有完全的控制权。史迪威就很奇怪,你明着说要放权,可是这个事不行,那个事不行,什么事都干不了,史迪威就不高兴。于是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蒋介石非常痛苦,他要求换人。因为史迪威个性太强,而且还给蒋介石起外号,甚至他鼓励底下人干掉蒋介石,他曾经跟很多亲美的国民党将领有这方面的交谈。蒋介石实在痛苦不得了,所以他就要求宋子文(当时宋子文是在美国任大使),赶快跟美国磋商,把史迪威换掉。宋子文是很有能量的一个人,他也比较了解美国的情况,所以他就动用了大量的私人关系,费了好大劲说服美国官员准备把史迪威收回来。宋美龄还在美国,马上就给蒋介石一通电话,说我这次访美多么成功,中美关系正到最好的时候,这时你把史迪威轰走了,你让美国人怎么想,人家还会帮助你吗?现在为止罗斯福都没给咱们大的援助,说白了对咱们不信任,如果你再把史迪威轰走了,那肯定不行。蒋介石一听有道理,收回成命,又跟宋子文说,算了,不换史迪威了,这下就等于把宋子文给卖了。宋子文非常生气,直接找到蒋介石,说不行,这么朝令夕改谁受得了?蒋介石顿时大怒,马上就把宋子文开了,从此宋子文一年多没再进政治圈。因为蒋介石管人就是这个特色,他身兼数职,很多人他管不过来,所以很多事他不表态。如果下面的人猜错了,他跟你发火:你怎么那么蠢,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意思,你怎么干的?不行,我换别人,这样才能管住人。如果改主意了,他仍然把自己的话当成金科玉律,下面的人就得去执行,不能跟我讲条件。宋子文被轰走后,出现了一个很现实问题:马上要开开罗会议。开罗会议是罗斯福刻意申请的一次会议,因为开罗会议没有具体内容,仅仅为了把中国拉入四强,这个会议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宋子文一走没人能接了。宋子文在美国当了好几年的大使,罗斯福的想法他是比较熟悉的,可是现在没办法,临阵换枪,最后蒋介石就带着宋美龄去了开罗。可宋美龄没有外交经验,所以他们事先预备的都是很古怪的问题。蒋介石到开罗会议每讲一句话,都弄得丘吉尔和罗斯福面面相觑,不知道蒋介石在说什么:我们讨论的是这个,你怎么扯到那儿去了。双方鸡同鸭讲,开罗会议成为了蒋介石的一次公关灾难。这下丘吉尔更看不起蒋介石了,连罗斯福都感觉很难堪,也知道蒋介石这个人不堪大用。这就导致开罗会议对蒋介石来说,表面上我跟世界列强坐在一块,拍了几张照片,证明我们中国人从此可以洗刷过去的耻辱了,我们跟列强都平等对话了,显得形象非常好。
另外,虽然新疆的盛世才表示愿意回归中央,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土皇帝,蒋介石派过去的不少人都被盛世才暗杀了,蒋介石依然无法在新疆实行有效的治理。所以,1943年国民党所谓最辉煌的成功,其实就是名义上、面上很辉煌,在里子上几无所得。而且1943年,蒋介石还干了一个绝事,他写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他是费了很大劲把这本书写完,主要是通过戴季陶写,他口述。第一,《中国之命运》的观点,和日寇的观点几乎雷同;这两大败笔,再加上《中国之命运》里面充满了陈腐的独裁专制的味道,让全国人民彻底就失望了。原来以为我们艰苦奋斗打到今天,就是希望我们以后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可是你提出的《中国之命运》依然是法西斯那一套,跟日本鬼子的想法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谁还能信任你?因为这一年,中日没有大的战事,日本方面把精锐部队都投放到太平洋战场上了,所以这次会战日本方面派出的主要是当时的汉奸,还有从朝鲜拉过来的伪军。可就是这些伪军,竟然把蒋介石的部队打得稀里哗啦,双方损失差了十倍,等于国军每死十个人才能打死对方一个人,可是你不要忘了,那边主要也是中国人。所以蒋介石很惊讶,为什么沦陷区的中国人打起仗来居然比国统区的中国人要厉害?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彻底让宋美龄吹出来的民主泡沫破裂。如果你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为什么你的人民不愿意为你打仗呢?这就使美国人越来越不愿意管中国的战事,蒋介石的外援也因此打了很大的折扣。在这表面的辉煌下,国民党政权的种种危机已经发酵,而蒋介石却陶醉在虚幻的成就里,这就为国民党政权埋下了日后覆灭的种子。参考书目:
[美]周锡瑞、李皓天《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陈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