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西游记》的故事线,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它经久不衰
乐活
文化
2024-08-21 22:15
浙江
这是武穆的第138篇原创文章,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虽然《西游记》是融合了众多民间故事而成的,但如果按照好莱坞编剧比较常用的节拍器的方式,大概拉一下整部小说的故事线(logline),会发现西游记的故事结构,非常规则。
在详细用故事线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之前,先补充一点关于故事线的背景知识。基于不同的故事类型,好莱坞的编剧大腕布莱克·斯奈德整理了一些所谓的“类型片”,比如“愿望成真”“推理调查”“超级英雄”等。而《西游记》整体的故事线,是一个很典型的“金羊毛”(golden fleece)故事线,也就是非常多见的类似寻宝的故事类型:通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为了某个【目标】,沿着某条【道路】,克服各种阻碍,最终得到某种结果。当这几个要素定好了,那么要穿插的冲突和阻碍,就可以层层设置了。“金羊毛”故事线中的那个都想争取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由头,让整个故事合理化。而故事实际要呈现的,是团队成员在整个“寻宝”过程中的人物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除了取经这条主故事线,还有一条单独属于悟空的“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故事线。这里的体制化,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体制内”的那个体制,而是一大故事类型。有一个【群体】,主人公作为一个个体,和这个群体之间产生一些关系。然后,主人公在“个性化”和“被体制化”之间做出【选择】,并且为了自己的这个选择而进行【抗争和牺牲】。【】中的词就是这一类故事的关键要素,这类的典型,有《教父》《飞越疯人院》等。教父的主要故事,就是迈克尔在个体的战争英雄和柯里昂家族这个群体之间做选择“被体制化”故事线的结局,不一定就是主人公进入群体,也可能是反抗群体。关键是那个“选择”,当主人公做出自己的选择后,就要为了自己的选择而进行抗争,并且有一定的付出和牺牲。除了故事类型之外,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叫“中点事件”。虽然一个故事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是最终的高潮结局,但实际上,中点事件,才是这个故事最应该重视的核心节点。它一方面可以保障最终结局高潮的震撼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整个故事的内核。比如已故的著名导演萨姆・佩金帕(曾导演《日落黄沙》《稻草狗》等电影)就说,一切都取决于故事的这个“中心点”。“中点事件”非常好找,通常在整个故事大约一半的位置。《无间道》的中点事件,就是黑白两边,分别让两位男主角揪出自己的卧底。这个中点事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前后两边对称呼应,但同时后半部分的强度又突然提升,最终达到一个震撼的高潮。所以,对于一些优秀的经典故事,看一下它的中点事件,就能理解作者真实想表达的意思了。所以,虽然看上去讲述的是取经的磨难,但实际呈现的是取经团队的成长。整部小说一百回,中点事件出现在五十六至五十八回,就是“真假美猴王”。因为取经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悟空,完成了他的成长跃迁。这个成长跃迁,就是悟空完成了他“被体制化”故事线的最终高潮。所以,要了解整部戏的故事线,就要再回头看一下悟空自己所独有的那条线。对于悟空这条线,我们要看它的“群体”、“选择”和“抗争牺牲”分别是什么。这里的群体,就是那个承认“正果”的神仙界,而悟空作为一个“妖猴”,是有强烈的个性化追求的。这个“个性”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小说一开始就充分交代清楚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平时看电影时,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开头5到10分钟,一定会有一个吸引人的场景。《西游记》前七回,就是一个“布局铺垫”(set-up),它包含了猴王学艺、游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等精彩片段。这七回内容,对于全书来说,就是一个引子,作为取经事件的一个重要背景信息来交代。而对于悟空的故事线来说,就是对“群体”矛盾这一关键因素的集中展示。虽然在第七回,悟空被压五指山时,神仙界这个【群体】已经战胜了悟空这个【个体】,两者不再有矛盾;并且取经的主故事线和悟空的故事线也实现交汇,但悟空的“被体制化”故事线远未结束。因为对悟空来说,在经过大闹天宫等事件后,“选择”这个重要元素并没有显现,也就是说悟空这条故事线的中点事件中,还没到来。是二十七至三十一回,从“圣僧恨逐美猴王”,到“孙行者智降妖怪”。孙悟空作为一个能力和个性都很强的主角,要乖乖地选择“被体制化”,是一定需要有充分的说明的。1.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为了实现前两条,取经一开始,就被安排了一些比较困难的障碍。抛除收八戒和沙僧这两难不算,开头前三仗,即黑熊怪、黄风怪、镇元子,悟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和黑熊怪打平手,被黄风怪所伤,被镇元子抓了两回。同时,这三个障碍又都是在悟空向“群体”求助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相当是给悟空下马威,让他意识到不能自视太高,要重视神仙这个“群体”。接下来,就要找到悟空从根本上害怕,而不希望失去的东西。悟空有金刚不坏之身,长生不老之体,普通人的那些生老病死,已经吓不倒他了。而且,悟空天生慧根,不贪财,不好色,这些外物也降服不了他。所以,对悟空施加影响,只能从纯精神层面入手,那就是儒家的孝道。别看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好像很叛逆,还高呼“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那不过是类似青春期的叛逆而已,骨子里还是遵从儒家的。比如第一回,石猴刚出生的时候,还没学认字,就能说出《论语》里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而且,后来的故事中,《论语》《诗经》中的句子,悟空经常都是张嘴就来。可见,悟空虽说生在东胜神洲,但显然,悟空在石头里时,接受了南赡部洲的大儒的胎教。也就是说,在《西游记》成书的年代,儒家的孝道文化,是深入到整个社会每一个毛孔的。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得在这个框架之下。即便是战天斗地的齐天大圣,一样要在儒家伦理面前低头。所以,在经历了前面的铺垫,让悟空各种碰壁之后,到达了悟空自己故事线的中点事件,并祭出了那个让悟空真正害怕的东西:逐出师门。在回到花果山之后,悟空是进行过充分的思考和斗争,最终做出接受“群体”驯服的选择。在决定和八戒一起去救唐僧时,他说:“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释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作为徒弟不救师父,就算是不被体制化,在江湖上也是不被认可的。后来,悟空在和黄袍怪对打的时候,又再次强调了这个原因:行者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释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总而言之,虽然《西游记》里有很多佛道的元素,故事的结局也是“皈依我佛”,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儒家的大框架下。
因此,中国传统里的儒释道三教,其实并不并列,儒家的位置要比佛道更高。顺便说一句,书中说唐僧取经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佛教,而是为了“忠君报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至此,悟空“被体制化”的中点事件结束,悟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目标是修成正果。但是,悟空选择被体制化,也要取经团队的leader——唐僧能够接受他。即便经历了被白骨精所骗,但是紧接着莲花洞、红孩儿等磨难,唐僧仍然不听悟空劝告。既然悟空的目标是皈依体制,那么要得到唐僧的信任,就需要级别更高的领导来说服唐僧,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而要让观音菩萨来干这件事,悟空自己必须做出抗争和牺牲。这个抗争,就是和过去的自己,或者说还有个性化的那个自己,彻底决裂。从故事线的角度来说,真假美猴王中,最终活下来的是悟空还是六耳猕猴,并不重要,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重要的是,活下来的那个猴子,必须是彻底和过去决裂的。菩萨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三藏叩头道:“谨遵教旨。”——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到这里,悟空的这条故事线完结,彻底融入到整体取经的故事线之中。所以,真假美猴王是整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一场戏,既是悟空故事线的高潮,又是整部戏的中点事件。以此中点事件为镜像,可以发现在此之后,出现了很多变化。尤其到了最后四分之一,也就是第七十七回过了狮驼岭之后,整部小说进入到最后的高潮阶段。这里的高潮,并非体现在妖怪的法力或者困难程度上,也不是在打斗场面上面。而是体现在,和妖怪的对抗,全部都有了取经目的之外的“善果”。在玄英洞,打死犀牛精后,免除了金平府上万两银子的香油供奉。因此,进入天竺国地界之后,每次离开,都会有大量民众夹道相送,建立生祠供奉。也就是说,虽然还没有取得真经,但是,取经队伍实际上已经在普度众生,实现了他们的取经目的了。总的来说,如果把《西游记》一百回的小说,当成是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那么,电影开头7分钟就有精彩的“布局铺垫”(set-up)引入;随即在27到30分钟,进入辅线(即悟空的故事线)中点事件;到56到58分钟时,进入电影重要的中点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小高潮;在77分钟后,进入整部电影的最终高潮,最终达成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西游记》的故事,确实堪称“好莱坞级别”的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