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技术进步了,宋代以后的女性地位却下降了?

乐活   2024-07-19 17:30   浙江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一个说法,大体意思是,在动物可以成精的年代,中国女性的地位,总体是越来越低的。
应当说,这种说法是有史料作为依据的。
比如在秦朝的时候,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蜀地有位叫清的寡妇,可以自己在外经商,经商得来的财富也可以自己支配。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而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记载,后来成为秦末群雄的张耳,当初他娶老婆的时候,也是他老婆嫌弃前夫,主动离婚后,又嫁给了他。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
但宋朝以后,女性先是在财产处分权上失去地位,比如,元代《通制条格》收录的一条法令说:
今后应嫁妇人,不问生前离异,夫死寡居,但欲再适他人,其元(原)随嫁妆奁财产,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明律和清律都继承了这一立法精神,如《大明会典》和《大清律例》都明文规定:
寡妇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而后,在两性关系上,女性也越来越失去地位。
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女子却只能忍受。
同时,女子被“休”后,往往被家族和社会认为是奇耻大辱,而如果改嫁更是“丧失贞节”。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
对于女性地位的不断衰落,以往我们这是礼教观念惹的祸。
但最近看了英国汉学家写的《技术与性别》一书,里面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我觉得挺有启发。
这本书里的核心观点是:纺织技术的演进,让古代女性从家庭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者。
如此一来,女性失去了经济上的话语权,因而也就逐渐失去了社会地位。


提起中国古代的经济,我们通常会说是“男耕女织”,男人和女人分别贡献了传统社会最主要的两种商品——粮食和衣物,满足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男人和女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分工,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在古代,养蚕、缫丝、纺织等工作,基本上都要在春天和夏天进行。
这个时候,正是农忙季节。
所以,人们只能把这些工作留给女性,留出充足的男性劳动力下田耕种,保证农业生产。
这种分工,恰好又符合父权制社会的需要。
因为妇女不是干农活的主力,她们对土地的发言权就要弱很多。
这样,土地就能按照男性的所有权,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保证了男性的财产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纺织工作,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里就不重要。
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代晚期的“一条鞭法”,官府征收的税收,基本都是包括男人种植的粮食,和女人纺织的产品。
中国古老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里,就记载了汉代时候生丝和麻布的价钱。
据《九章算术》记载,在汉代早期(公元前1世纪),一斤生丝的价值在240至345钱之间,一匹绢的价值是512钱,麻布的价值每匹是125钱。
按照那个价钱换算,妇女纺织的产品,几乎贡献了整个国家税收的一半。
每个家庭的女人,几乎无法逃避纺织的工作。
对此,儒家文人也往往乐于承认女性的这一经济贡献,还把这当成是妇女美德的表现。
如果一个女性能在家里安心纺织,并且为家庭经济生活做出积极的贡献,无疑有助于巩固传统的社会秩序。
所以,文人士大夫们很喜欢敦促自己夫人或者女儿从事纺织。
比如,那个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北宋诗人秦观,曾经写过一本描绘宋代丝织业技术发展的书——《蚕书》。
在书里,他讨论了缫丝技术,还有纺织的机械,还相当精确地描述了山东地区的纺织方法。
在序言里,他说,这些技术的知识都来自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许文美,从小就在山东地区学习这些技术。
这件事情至少可以说明,秦观并不因为自己的夫人精通纺织技术这样的劳作而感到难为情,反而多少有些得意。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这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经济发展的需要,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纺织技术不断革新。
到了宋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双织轴纺机。
这种织机有多复杂呢?
南宋有个叫薛景石的人,在1264年专门写了一本织机制造的手册——《梓人遗制》。
在这本手册里,描述了花机子、立机子、罗机子和布卧机子等不同织机的构造,还清楚地记载了建造织机的高昂价格,维修所需的技术,装配织机用以纺织的复杂过程。
这意味着,很少有家庭能用得起这种纺织机
这样一来,纺织生产活动就不能在家庭内部完成。
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开设的工厂和私人建立的生产作坊。
这就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变化,男性取代女性,成了纺织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因为男人更方便抛头露面,也可以和其他男人长期在一起工作,因此,男人更容易接受专业训练。
于是,越来越多的城市男性获得了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术。
女性在这个行业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到后来,只能作为辅助工人参与其中了。
据吴江县志的记载,在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明朝晚期,女性仅仅负责最初级的缫丝工作,而更高级的纺织工作已经不属于她们。
贫者皆自织,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故儿女自十岁以后,皆蚤暮拮据以糊其口。
也就是说,纺织技术的发展,反而剥夺了女性的行业地位。
于是,传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模式就这样彻底改变了。
这种新的分工比以前还要不公平:女性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变得模糊不清,地位也被边缘化
可以说,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改变,和纺织技术的革新,很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让我忍不住联想,如果未来AI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会不会有些群体也要面临这样尴尬的处境呢。
当然了,社会环境毕竟变了,动物已经不准成精了,也许这样的悲剧还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资料:
[英] 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

武穆的学习笔记
feed your curiosity:让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