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表示,美方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寻求同中国发生冲突,不会利用台湾问题同中国竞争。
这番话本身没啥可说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他一贯的外交辞令式的表态。
不过,考虑到他的任期和年龄,这差不多会是他最后一次公开谈论中美关系了。
说起来,拜登跟中国的渊源还挺深的。
早在1979年,37岁的他就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代表团成员,与时任副总理的邓公见面。
回到美国后,美国内部有个讨论,就是中国崛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拜登的看法是,中国崛起,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个好事。
2001年,拜登出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后,没多久就带团访华,与长者见了面。
到了奥巴马时期,他作为主管外交的副总统,更是经常访华。
这一时期,他对普通中国人的直接影响,倒不是他推动了什么政策,而是他开启的微博外交。
2011年,他在2011年8月的微博上与广大网友互动,包括看篮球赛,网友推荐各种北京小吃,然后拜登一边吃一边晒美食。
这些在美国很平常的政客亲民秀的举动,让很多熟悉国内规矩的网友,觉得很新鲜,并由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拜登的这一做法,很快引发了蝴蝶效应。
首先是,国内有人注意到了拜登此举的“杀伤力”,很容易让国内网友感受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微博,正所谓“舆论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不能坐视网络的无序性。
其次是,从那时之后,微博就此有了“网络联合国”的名声,各国逐渐重视起了在微博上开展公共外交。
比如就在前两年,俄乌冲突爆发时,双方的驻华大使馆就在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打嘴仗。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它的这一价值,让微博在微信、某音、某书等新一代的社交平台崛起冲击下,“衰而不亡”,始终是国内不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全民公共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