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武穆的第117篇原创文章,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但这个收复的过程,大部分人都不怎么清楚。
这也不怪咱们,中学教科书对于这段历史,也基本是一笔带过。
人教版课本算比较详实的,但也只有这点篇幅
在模糊的印象里,好像荷兰人战斗力不怎么样,郑成功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台湾从荷兰人手中夺了回来。
这种印象倒也不全错,郑成功只用了8个月便迫使荷兰的殖民者投降,收复了台湾岛。
可是,如果你了解了双方的兵力对比,就会觉得8个月实在有点长。
郑成功攻打台湾的兵力是两万五千人,而此时,荷兰人在台湾的守军只有千余人,双方兵力对比是接近25:1。
按说双方的实力如此悬殊,荷兰人又不会打游击战,何以郑成功要用8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复台湾呢?
这一切,还要从历史的细节中去挖掘。
清初的台湾局势
1659年,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后,开始调整战略方向,选择先把根据地建好,而他选中的根据地是台湾。
此时,荷兰人虽然占着台湾,但也只占了很小的一块地方,就是以热兰遮为中心,周围两三个小城镇,主要是作为贸易的据点,其他地方基本是被一个叫大肚王的土著占着。
荷兰人在台湾的粮食和淡水供应,都要靠从中国大陆往那边去运。
不过,荷兰人此前曾打败过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此并没把郑成功放在眼里,态度很强硬。
于是郑成功下令,所有的船不允许再去给台湾送水、送粮食。
这一下,荷兰总督揆一,只得派一个名叫何斌的中国人去跟郑成功谈判,以恢复通商。
何斌是一个标准的奸商,他跑到郑成功这边说,荷兰人被你给吓服了,愿意交赋税,他承认你是老大,每年供给你5000两白银,10万只箭杆,还有50吨硫磺。
郑成功一想,也行,只要是承认是我的下属,还能给我进贡,同意。
郑成功同意以后,何斌转手把这些赋税的指标,通通摊给两岸往来的商船。
你们不是想到台湾去做生意吗?好,交点钱吧。
这样,他就把钱凑出来给郑成功,中间他也贪了很多钱。
但很快,何斌的把戏被荷兰人给拆穿了,因为有些商人开始闹了,抱怨赋税太高了,去找荷兰总督揆一申诉。
揆一知道后大怒,把何斌抓起来审。
审判后,揆一对何斌网开一面,罚了何斌一笔钱后,继续留着他给荷兰人干事。
但是何斌觉得大事不妙,不想再给荷兰人干了。
于是带着台湾地图跑回厦门跟郑成功说,现在是攻打台湾的最佳时机,因为台湾到处都是粮食,到处都是白糖,所以你的部队去了,可以长期驻扎,然后你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很多钱。
郑成功一听非常高兴,可郑成功手下的将领不愿意,他们认为咱们刚在南京被打败了,士气低落,再打仗恐怕不行。
这时,郑成功手下有一个将领叫杨朝栋,他站出来说,我认为应该去打台湾,台湾这么好,咱们不应该把台湾留给荷兰人。
所以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25000人正式攻打台湾。
荷兰人在台湾殖民统治的中心,热兰遮城,是一个很小的城,在一个岛上。
这个小岛隔岸相望的是所谓的赤崁城,赤崁城在台湾本岛,这边驻着一些部队,不过主力还是在热兰遮城。
图里的台湾城,即荷兰人所称的热兰遮城
郑成功的部队登陆地点是在赤崁城这一边,这让荷兰人很意外。
当时,赤崁城的荷兰军官叫拔鬼仔,他带了最优秀的火枪兵,大概两百人去迎战郑成功的部队。
拔鬼仔敢如此大胆,是因为他刚在周边跟农民打过一仗。
之前有几千农民起义,拔鬼仔带了一百多人就把这几千农民剿灭了,所以他觉得1个荷兰士兵顶25个中国人。
串台了
当时荷兰的火器在全球已经非常领先,只是步枪射击的速度慢一点,大概每一两分钟才能射一发,比长弓要慢十倍。
于是士兵只好排成队列,前面打完了,第二列上去打,然后这列退回来赶快装弹,一会换上去再打,这么来回来去地换,形成了连击的局势。
在影视中,我们能看到欧洲军队的这种作战方式
拔鬼仔带着这支部队往前冲击,正好碰着郑成功手下大将陈泽。
虽然陈泽的部队使用的还是大刀长矛,但是他对拔鬼仔这个战术非常熟悉。
陈泽派了船带着部队从拔鬼仔的后边绕过去,正面虽然也排了两千人,但是不往前进攻,诱使拔鬼仔的部队不断地靠近陈泽的正面部队,然后前后夹击,一下拔鬼仔这个部队就乱了。
当时的火枪必须要排成队列,然后不断地交换才能形成战斗力,现在被人前后包抄,士兵反应不过来,这支小部队很快被消灭了,拔鬼仔也战死了。
荷兰人的赤崁城和普罗民遮城,都是很小的,相当于一个炮楼,驻守不了多少部队,随着拔鬼仔全军覆没,这两个城只好投降了。
就这样,郑成功到台湾还不到一个礼拜,就收复了普罗民遮城和赤崁城,包围了热兰遮城。
不过,攻打热兰遮城就很吃力。
因为热兰遮城是棱堡,里边虽然只有900多名士兵,但是战斗力非常强。
所谓棱堡,是为了与传统的方形城市进行区分。
中世纪末期,火炮在欧洲开始广泛使用,欧洲传统的方形城市的城墙很容易被轰倒。
此外如果在城墙上设火炮,传统方形城市有射击死角,只要敌人从死角进攻,一旦靠近城墙,就打不着敌人了。
所以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工程师就设计出棱堡,以形成火力网。
欧洲棱堡的模型图
而且一层城墙给打倒了,剩下这几层城墙拼起来还能形成新的火力网,可以说按传统的战法,棱堡几乎是无法被攻克。
而郑成功的部队没见过棱堡,过去他们打的都是传统的方形城市。
中国的城墙很厚,轰不倒,不仅是郑成功的部队轰不倒,1840年的英国人,那时火炮已经有了不少进步,军舰打广州附近的一个小城,费了半天劲,也没把这个城给攻破了。
所以要打这样的城市,只能打城门,把城门轰开冲进去。
另一种方式是打城堞,就是城上锯齿式的东西,士兵可以躲在后边还击。
如果用火炮把你这城堞全扫平,那城墙上面就没法站人了,没有遮蔽物了,所以守军就不敢上来。
这样攻的一方再把云梯一架,冲然后上去占领这个城市。
中国城市模型图
不论是打城门还是打城堞,牺牲都比较大,可是用这种方式去打棱堡,根本没戏。
更何况,郑成功也不喜欢对城市进行强攻。
原因还是攻城的损失太大了。
郑成功在他全部的作战经历中,真正用硬打的方式打下敌人城市只有一次,剩下的情况就是要么包围城市,饿死守军,要么采用进行劝降,吓唬对方投降。
比如当初,郑成功率领15万人攻打南京时,就是不断地去扩展南京周边,把周边的小城市全给打下来,然后把南京包围了起来,想让南京守军投降。
结果没想到,清军调了两万精兵,趁郑成功包围南京时留了很多缺口,导致部队和部队之间距离太远,从容地先拔了这个寨,然后再组织部队再拔下一个寨。
这么一个寨一个寨地拔,最后郑成功只得把部队都送上船,然后带船又回到了厦门。
决战热兰遮
不过当时郑成功还不知道棱堡有多难打,就在热兰遮城外围设置了很多炮台。
等到双方一打才知道,郑成功的炮台都是随意设计,没有保护。
荷兰人的炮可以很轻松地摧毁郑成功的炮台,而郑成功的炮台却打不到热兰遮城,这样打下来,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几乎所有的炮台都被拔了。
郑成功只得采用老办法,围困热兰遮,意图把守军给饿死。
可是热兰遮城里只有九百多士兵,几百个奴隶,再加上几百普通的荷兰人,存粮完全能够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而郑成功的军队有两万多人,粮食消耗要大得多。
此外郑成功是被忽悠来了,忽悠的时候说台湾到处是稻米,可是真到台湾时才发现,存粮不足一个月,加上白糖只能再支撑50天。
郑成功只得赶快组织士兵开荒,种红薯,这一开荒又和大肚王产生了矛盾。
大肚王的部队一次伏击,就消灭了郑成功1500人的开荒部队。
此外,即使种上了红薯也不可能50天就长出来,所以只好每个士兵每个月只能领30磅白米,约27斤的大米。
你可能会说,这也不少了,我一个月也吃不上这么多大米。
可你要考虑士兵是要干很多体力活的,而且那时的军队,可不是只有士兵,他还带着家眷,全家靠这点粮食过活就很艰难。
所以郑成功的部队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一度局面非常危险。
有人会问,郑成功为什么不从厦门运粮到台湾?
原因很简单,当时中国船没法顶风航行,而郑成功到台湾的这个时期正好是逆风。
厦门的粮食运不上来,郑成功只能在当地找食。
更糟糕的是,荷兰的台湾总督揆一有了援军,12艘荷兰军舰开进了热兰遮城,战争局势一下就逆转了。
可惜揆一在热兰遮城里憋的时间太久了,情绪有点失控,他和来增援的这12艘军舰总指挥卡乌产生了矛盾,一怒之下,他剥夺了卡乌的指挥权,他来指挥,然后急于就向郑成功进攻。
可热兰遮城和台湾本岛之间,只隔了一个短短的海峡,很浅,大的船很容易就搁浅。
热兰遮城与台湾本岛之间距离很近
此外因为这个海峡很窄,所以洋流非常乱,而揆一贸然进攻的结果是,荷兰军舰本应该排开,然后同时去轰击郑成功军队,可是因为洋流太乱,军舰全挤在一块了。
这样经过一场大战,荷兰主要的几艘船,都被郑成功的部队给打沉了,而负责这场战争的又是打败拔鬼仔的陈泽。
虽然由于揆一的瞎指挥,导致增援的荷兰主要军舰被郑成功的部队一举消灭,但是揆一还是有拯救自己的机会。
揆一把来增援的一艘船,派到中国大陆找清军求助。
这条船是顶着风往前走,郑成功的部队拦不住,只能看着它跑到中国大陆。
这艘求救船还真的跟清军联系上了,得到了当时的靖南王耿继茂(清初三藩之一)的欢迎,耿继茂还给揆一写信,希望清军和荷兰人联合起来去消灭郑成功。
然而,就在求援期间,郑成功攻占了热兰遮城。
为什么郑成功能攻下热兰遮城?
因为到后期,厦门粮船终于到了台湾,郑成功的部队解决了饥饿问题,而热兰遮城却开始出问题了:荷兰人长期被封闭在城里边,没有蔬菜可吃,大量的人出现了败血病。
于是揆一的部队开始大量逃亡,其中有一个日耳曼中士罗基斯倒戈了,跑到了郑成功这边。
罗基斯是中士,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了解棱堡的秘密,所以在他的建议下,郑成功的部队重新布置大炮。
郑成功把所有的炮台都变成弧形,安排了防卫系统,这其实就是欧洲棱堡的一种方式。
这样热兰遮城的大炮打不到郑成功,郑成功却能够打到热兰遮城了。
这一下,热兰遮城的火力点一个一个地被拔掉,揆一没办法,只好选择投降。
可以说正是由于罗基斯的建议,郑成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西方如何拉开差距
揆一投降以后没多久,郑成功突然发病而死。
荷兰人失去了台湾后,一度跟清朝组成联合舰队,准备攻击台湾。
当时清朝也同意,如果打下台湾继续交给荷兰人治理。
清朝这边组织了400艘军舰,荷兰人则组织了15艘军舰,跟郑成功儿子的舰队对战。
可是一旦打起来,才知道清军舰队不会在海上作战,一看郑家舰队冲过来,吓得四散奔逃,都躲到荷兰人军舰后边,就让荷兰人在前面顶着。
因为清军舰船乱跑,有的甚至挡在荷兰人军舰的前面,这样就把荷兰人的炮给封住了。
郑家的舰队只损失了三艘船,就把清军的首领马德功给干掉了,把荷兰人给气得够呛。
这时,无论是清军还是郑军,都意识到,荷兰人的15艘军舰抵得上中国人的400艘军舰。
因为这场战争,荷兰人和清军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裂痕。
1664年,施琅和荷兰人再次合伙,准备一块去攻打台湾。
可是走到一半,施琅说不行,要起大风,所以要赶快撤回。
荷兰人大怒,咱们都已经走到一半了,你怎么还回去?双方就发生了争吵,施琅说,你行你上,我不去了。
从此以后,荷兰就跟清军分手了。当年,荷兰在台湾的基隆又另建了一个棱堡。
1666年,郑成功的儿子派了40艘军舰去进攻这个棱堡,结果惨败。
可见这时,中国军队已经忘掉了罗基斯教的方法,又不会打棱堡了。
因此,中国虽然一度是军事革命的策源地,但是在经验和技术的传承上缺乏有效的机制。
总的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两种技术上,一是军舰的逆风航行技术,二是棱堡技术。
先说逆风航行的技术。
因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季风强烈,所以很长时间里,中国人不需要逆风的技术,只要掌握季风的规律,按时间顺风航行就可以了。
此外,如果你用逆风航行技术,这种设计的船跑不过普通船,船的速度会下降,一旦去做长途运输,很容易被海盗截获。
种种因素,使中国人在逆风航行技术上,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到后来再和西方作战时,中西之间就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差距。
再说棱堡技术。
虽然一度欧洲的降兵把棱堡的技术告诉了中国人,但是后来因为没有太多的战争,中国人又把这个全给忘了。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太强了。
中国人骨子里就瞧不起“无用的”基础研究,最经典的话术就是:“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你研究它干啥?”
因此中国人是需要好技术,就引进来用一下,用不着了就放在一边,再过两天就全忘了。
不只是棱堡技术有这种遭遇,开花炮弹的技术也是如此。
早在明末,中国人就引进了开花炮弹的技术,可后来的战争用不着了,中国人就全忘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才又重新引进。
而西方却是发现新技术后,就想办法把这种技术研究透,从而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再深入,再进步,再前进。
因此,东西方的差距绝不是工业革命时才出现,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而这种差距预示着未来两种文明不同的走向。
参考书目:
[美]欧阳泰《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陈信宏译,九州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