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曾经发起过一个调查,叫:年轻人有多反感酒局文化?
结果是有80%以上的人,在投票的时候,选择了极度反感。
可是,这种让人烦透了的“劝酒文化”,却一直根深蒂固。
只要有聚会,酒往往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通常还少不了“这杯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这样的灌酒令。
这种情况,越是在二三线城市以下的地方,就越常见。
为什么所谓酒局文化这么难杜绝呢?
很多人会把这事归结到服从性测试上,也就是有权力的上位者,想知道下位者是不是绝对服从命令,能不能做到情愿要执行,不情愿也要执行。
但我觉得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喝酒是一场失控的游戏。
中国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低信任的社会,也就是绝大部分人只对自己的亲友有信任,对亲友之外的人,不敢有任何信任。
在这种氛围里,只有主动喝酒降低自己的自控力,才能让对方也敢降低自控力,于是大家一起进入低自控的状态,从而达到在清醒世界中难以达到的轻松氛围。
猴哥:所以我喜欢一个人喝
换句话说就是,酒局的核心是“一起失控”。
“一起失控”意味着双方之间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不用互相设防了。
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来举例,刘备得了徐州之后,袁术派兵来打徐州。
刘备带着关羽出征,让张飞留守徐州。
张飞趁机组织酒会,号召“众朋友今日尽此一醉”。
因为大家是朋友,所以应该“同步失控”,不肯喝酒失控的曹豹,自然会被张飞视为不是朋友、心怀异心。
此外,因为喝醉的人自控力极速下降,就更容易犯下类似“酒后吐真言”这种清醒状态下不会犯的失误。
还是拿三国举例,刘备投奔刘表以后,有一次喝醉后,对刘表说,“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不足虑也”。
这样露出枭雄本色的话,放在平时他是不会说的。
正是喝酒有“误事”的风险,对聪明人来说,这样“风险”也是难得的“机会”,会根据“醉酒误事”的原理,想出假装大醉、假装误事来搞欺骗的计谋。
最经典的就是周瑜假装大醉欺骗蒋干,让他盗走书信,让曹操杀掉了张允、蔡瑁两位水军都督。
另外,“假装大醉”还能用来修补可能破裂的关系。
毕竟“不和醉汉计较”是能让双方都下得来台的说法,于是有些该被追究的事,就可以不用追究了,该计较的,也就不用去计较了。
例如,曹操横槊赋诗的时候,一时冲动刺死了刘馥,这个举动是很容易让手下寒心的,所以曹操就把锅甩给醉酒误事。
当然,这种甩锅方法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像祢衡酒后辱骂黄祖就起不到这种效果,因为他清醒时也骂,所以必然是真心想骂,赖不到酒的头上。
还有,被张飞醉后殴打的范强、张达也知道,张飞纯粹是借酒撒泼,不会因为他在醉酒状态就甘愿挨打、不想报仇。
总之吧,不管为了搞服从性测试,还是追求一起失控,归根到底,靠喝酒来维护关系,就是社会信任普遍缺失后的一种拙劣的代偿手段。
这样的酒文化,别管有多悠久的传统,都没什么好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