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那件事,本来已经没什么热度了。
但没想到,有个地方竟然把这件事编到了思政考试的试题里。
这还不算完,试卷里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还把这个事定性为“胖猫”的姐姐单方面引导“网络暴力”“误导舆论”。
真不知道出题的人,是怎么想的。
正常出题的话,是不该选择有争议性的内容和话题作为题目材料的。
理由很简单,考试不是学生答完试题、交上试卷就拉倒。
考完以后,老师是要讲解题目的。
尤其像这种文科试题,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免不了要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如果题目的答案是公认的,那还好办,老师只需要根据要点,一二三四讲下去就行。
但如果题目有争议,这就麻烦了。
因为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和工具人,对于有争议的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
如果标准答案中的观点,老师自己都不认可,那他讲的时候,就会非常拧巴。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别说让学生服气了,就是自己都说服不了。
而这对老师可不是什么好事。
高中阶段,正是很多人萌生叛逆的时候。
一旦他们觉得,老师讲课的时候做不到以理服人,这个老师很容易被学生打上“水平不行”“不过尔尔”的标签。
而老师在学生之中没了威信,我相信,上过学的人,都清楚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样。
特别是,现在跟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不一样了,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了。
在自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就算是在校的学生,基本也都有机会了解到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及别人对这件事的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出题人以及背后的教育体系,还想用纸质传媒和官方盖棺定论的方式,来编织“正确”记忆,那只会让公信力进一步塌陷。
如果讲题的老师够聪明的话,一般都会在讲完标准答案后,再说一下自己对这事的观点。
而这样起到的效果,用国师的话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