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子路问政治。孔子道:“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道:“永远不要懈怠。”
刘毓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勉励子路做好官。
意思是:做官要注意两点:一是“先之”,任何事情,自己率先去做,做出表率;二是“劳之”,要体恤下属,慰劳他们的辛苦。子路觉得孔子说得太简单了,希望能再多讲一点。“请益”,就是请求增加一些内容。孔子又说了两个字:“无倦”,意思是这四个字就足够你做了,只要不懈怠就行。
“先之劳之”,是作为一名好官应该具备的起码品质。言之虽易,行之实难。“先之”,是要自己吃苦,当惯了老爷的人肯定不愿意;“劳之”,是要知道臣下之苦,使惯了人的老爷自然难体会。自己苦,可以不顾;下属苦,不可不顾,否则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
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人在辛劳困苦的时候,对人生的体会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发挥出来。
历史上像周公那样忙碌辛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周朝的政权,存亡绝续之际,维持八百年之久,可归功于周公一手所建立的典制。而且我国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统性,也是由周公开始的。当时周公的身份、地位,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够形容。实际上,他与武王是亲兄弟,是成王的叔叔。可是他对人如此的谦虚,如此的负责任,如此的勤劳而无倦,这种修养实在难得。一个人在自己负到那样的重责,达到那样的地位时去体会它,才更亲切。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子路请问为政之道。先生说:“以身先之,以劳使民。”子路请再加一些指导,先生说:“照上语行之无倦即可了。”
朱熹朱夫子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中,引用了苏氏的话:
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贤棼FS对苏氏这段话的理解是:凡要求人民的行为,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做到,那不用下命令都会去执行。凡要求人民做的事,要体恤他们,慰劳他们的辛苦,那虽然人民有劳苦,也不会有抱怨。
善知识相关言教:
1、无为并不是你理解的“无所作为”,只陶醉于自我的小幸福,这是一种懈怠、怯懦。无为是一种高境界,指对一切都没有执著,虽勇猛精进地做一切善业,但内心却如雁过长空,毫无留踪之意。
修行,以有为法为行处,无为法为依止处,先在有为法上着力,才能够到达无为法。
修行、利益众生,不是要人一下子就做到,也不是在果相上去求,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懂得修行的意义和方向,然后一步步去做,发愿、种因。只求小环境的舒适而不管大环境,只求个人的幸福而不去考虑更多人,归根究底也是得不到的,只是一时的逃避罢了。
2、发愿就是对治懈怠的一种方法。由于放逸习气,我们可能很难百分之百做到,正是如此才要咬牙往上拼,靠愿力来策励自己;如果不发愿,绝难坚持。发愿后,由于习气而中断,不是罪,但要赶快忏悔改正,断了再续。不能想“反正我也做不到”就随随便便,那就失去了正念。
3、领众,要有大局观,能承担责任。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要能够做到;别人做得到的事情,你要比他精通;别人的过错,你要能够包容和帮助他改正,这样才能够服众。
4、领众者,要牺牲个人的学修,付出心力与时间去承担、服务大众。从暂时来看,这会让自己“受到损失”;从长远来看,这是最快的成佛之路。
5、做好一个领众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包容,要有容纳、信任、欣赏的宽广心,自他一起成长的长远心。不是去“管理”团队,而是去带动、帮助、服务他人。每个成员成长了,团队才会有力量。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加入《论语》学习群
请添加微信:liusong2012
欢迎下载收藏、分享论语学习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7cg58Y6EeToVFKfivbV7w
提取码:puti
JOIN US
论语学习小打卡
扫描小程序或长按图片识别
即可进入小打卡
如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发邮件至:
tanhuamonastery@126.com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