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刘毓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讲君子务本之义。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樊迟要学稼、学圃?第二,为什么孔子要批评樊迟?第三,为什么不当面批评?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人认为他是务农学派许行一流的人,但据《孔子家语》说,樊迟二十来岁就做官了,算得上少年得志了,显然农家者流自食其力之说不靠谱。樊迟学稼仍与其求治道有关。因为他年青气壮,什么都想学。孔子“多能鄙事”,故樊迟才请教稼圃之事的,他的目的是想了解民生细务,做内行管理,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关于第二个问题,孔子之所以批评樊迟,主要是指责他不捉大节而捉细末,“不问苍生问鬼神”。在孔子看来为政的根本在治民心,以礼待民、以义服民、以信安民,则可使四方百姓归顺,不需要自己率稼教民,或以此种方式去亲近百姓。
关于第三个问题,孔子批评樊迟的意义,在于教给人一种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法,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可顾细末而忘大节。在这里不存在歧视劳动人民的问题,而存在对自己要从事的工作意义与性质的充分认识。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孔子现在是讲好的偏向,他说上面的人处处好礼,讲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诚敬严肃,成为风气了;上面的人如处处爱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那么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响,当然人人都服从你。尤其带兵,所谓“先之,劳之”,在艰难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办法,只有一餐饭可吃,让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饿肚子。
当然不能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诚的这样做,那么人民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上好信”的信,不但指有信用,讲了的话兑现,还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下面对你没有不付出真感情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人心归向,贤才毕集,百姓感戴,携家带眷,前来依附,还怕没有人来替你种田吗?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樊迟请学稼穑之学。先生说:“我不如老农呀。”樊迟又请学治理园圃之学。先生说:“我不如老圃呀。”樊迟退出后,先生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
善知识相关言教:
1、佛法修的是心,法门是工具,心相应了,修什么法门都有力量。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心,反而在外在去比较分别,就舍本逐末了。
2、我们说“解决问题”,总是在外境下功夫,要去改变别人、控制事态,但是却很少去面对自心的烦恼。实际上,一切痛苦都来源于内心,只有先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外在的问题。如果舍本逐末,只能令自己越来越苦、越来越累,外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3、重要的“缘”,就是肯依教奉行。不要停留在幻想中,好好在内心用功。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种种妄想。
4、行道并非为了某些人,而是自己的坚持。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走什么道?要通向何方?随着外境而摇摆,说明自己内心还没有找到这条“道”。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加入《论语》学习群
请添加微信:liusong2012
欢迎下载收藏、分享论语学习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7cg58Y6EeToVFKfivbV7w
提取码:puti
JOIN US
论语学习小打卡
扫描小程序或长按图片识别
即可进入小打卡
如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发邮件至:
tanhuamonastery@126.com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