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享|颜渊篇12.11

旅行   2024-07-20 20:02   北京  

文本读诵:能虹
 

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杨伯峻先生对这话的解释是: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刘毓庆先生对这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讲为政之要。

齐景公名杵[chǔ]臼[jiù],是齐国的国君。“君君、臣臣”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父、子子”释相同。齐景公才向孔子请教为政问题,显然是在政治上遇到了难题。而孔子的回答所击中的,既是齐国之病根,也是当时各诸侯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礼制崩溃。在朝廷,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在家庭,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名分全失。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齐侯与晏子坐于正厅,齐景公赞叹宫室建筑之美,但不知将来会为谁所有。晏子说:应该是陈氏吧。陈氏虽然没有大德,而却能惠施于民,民心归向于他。若后世稍不留意,国便会为陈氏所有。景公说:那怎么办?晏子说:唯礼可以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按礼的规定,陈氏在他的封邑中布施可以,但是在国中布施则是不可以的。现在陈氏施及于国,显非人臣所当为。晏子是要景公以礼治国,孔子是要景公以君臣名分整治齐国,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齐景公深以孔子说为是,故先赞以“善哉”,继以说:若君不君,臣不臣,虽然有粮食,也挨不着自己吃。但景公能知而不能行,国最终还是为陈氏所取代。

南怀瑾先生对这话的解释是:

我们过去的君主,是真正的民主精神。譬如在明末崇祯时期,骆养性任大金吾之职。所谓大金吾是沿用汉朝的官名,近似于现代的首都卫戍[shù]司令,清朝的九门提督,权很大。当时熊鱼山、姜如农两位言官——近似现代的监察委员,在历史上称作言官。皇帝在政治上的错误,言官都要提出来指摘的,这是中国过去监察御史的精神。纵然是皇帝错了,他照样提出来,错了就是错了。这两位御史很了不起,当时对皇帝有所批评。朝中的太监权臣,因为党派的关系,把他们关在刑部大牢——清朝所谓天牢里。

到了半夜里,皇帝亲笔下了一个条子,命令大金吾连夜把这两个监察御史提出去杀掉。这位大金吾接到了皇帝这个条子,并不执行,坐下来写一篇奏章。大意说天下言官犯了罪,如果要杀他,因为他是代表全国老百姓讲话的,所以应该明告天下,公布他的罪状,使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然后再规定时间杀他。现在凭你这张条子,而且偷偷摸摸地半夜里叫小太监送来,要我夜里去杀他,我是不敢执行的。换言之,无形中是说皇帝没有经过行政程序,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二天他就把皇帝下的条子同奏本,一并送给皇帝,结果皇帝看了他的奏本反而笑了,这件事也就算了,这两个人命也保住了。

钱穆先生对这话的解释是:

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喫(chī同“吃”)得呀!”

善知识相关言教:

1、佛法不是为了约束和否定我们的行为,而是要引导我们的行为。用佛法要求自己,就是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如交通规则一样。交通规则的约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维护整个大环境的秩序,佛法的标准也是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造恶业,反之引导我们去造善业。

开车上路遵守交规,会觉得累吗?不会的,反之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自己才能有安全的保障和合理的自由。同样的,如果我们明白佛法的作用和意义,有正确的发心,就不会只在行为上计较而感到束缚了。

2、修行不是形式那么简单,是对内心的熏陶和塑造,犹如一个好的人格、气度,都是从小耳濡目染,长期学习养成的,不是短时行为模仿可以做到的。要发长远心,慢慢修,好好修。

3、慢慢来,任何理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们缺乏因缘、能力的时候,肯定做不到,肯定很难,因为虽然有了目标,可是双脚还在原地。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所以理想才能够引领我们迈步、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朝前迈出一步,永远都只是当下这一步。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比今天有进步,那么日积月累,总有一天能够达到目标。不是要站在原地眺望理想,看看还差这么多,就痛苦灰心。

4、人生的方向及把握命运的方法,不是任随己意去判断的,而是以圣贤的教导为准绳,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的,在不同的时空下都不会发生变化的真理。正确的方向,是通往善良、觉悟、人格完善的;正确的方法,是符合业果法则的。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加入《论语》学习群

请添加微信:liusong2012


 欢迎下载收藏、分享论语学习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7cg58Y6EeToVFKfivbV7w

提取码:puti



JOIN US

论语学习小打卡

扫描小程序或长按图片识别

即可进入小打卡


 

如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发邮件至:

tanhuamonastery@126.com




往期内容回顾

论语分享|颜渊篇12.10

论语分享|颜渊篇12.9

论语分享|颜渊篇12.8

随喜供养,请扫二维码




龙泉檀华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米科切尼B ·旧巴嘎莫幺路·棕榈湾 Paml Village, Old Bagamoyo Road,Mikocheni B, Dar es Salaam,Tanzani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