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S,民无信不立。”
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S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S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刘毓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讲施政之要。
食物充足,则可以使民无饥寒之忧;军备充足,则可以抵御外寇;民众信任,则可以上下一心,国泰民安。在这三者之中,民为国之本,民信则国安;食为民之本,足食则民乐,兵为国之威,足兵则国强。兵不足,国虽不能强,但不至于灭亡;食不足,民虽有饥寒,但不至于叛。如果兵精粮足,而却不能取信于民,则必上下离心,政令不行,百事不成,国不亡则乱。而这一点恰恰是为政者最容易忽略的。古今为政者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哄骗百姓,取一时之利,最后失去信任,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孔子在三者中,以“民信”为施政的第一要义。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是孔子的政治哲学,能不能绝对奉行得通,就要斟酌时代与环境的情势。儒家政治道德的理想非常高,是对的,但是懂了以后用起来,还是要知道权宜、变通,不能太迂腐。
子贡问领导政治的道理。孔子的观念有三个:“足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安定;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第二“足兵”,国防的建立。能够做到“足食足兵”,还要使人民对他信赖。这几件事做起来很难,以现在的观念看,牵涉的范围太广太广。子贡就说,假使时代的环境,到了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趋势,要在这三件事之间少做一件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样?孔子说,先去了军事经费,缩减人事预算。子贡说,万一碰到这时代中,一个国家非常贫穷困苦,把军事经费撤销了,还不能维持,对于足食与立信这两点,又应先去哪一项?孔子说,那宁可牺牲经济建设,大家穷,乃至没有饭吃都可以,唯有一个政治大原则中的“信”,必须坚守。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坚定,然后才能产生力量。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子贡问为政之道。先生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先生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先生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S?若苟无信,则一群都不存在了。”
朱熹朱夫子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中,引用了程子的话:
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善知识相关言教:
1、自己是一个“好人”吗?有否记得别人帮助自己的情景?心中要常常记着恩德、念着光明,而不应总是想着仇怨、怀疑善良。越是在不如意的环境下,越需要我们坚持善良、诚信。心朝着太阳,就能感到光明。。
2、有离苦得乐之心,还要相信通过修行佛法能真正离苦得乐,有了这种信心,才会愿意去努力修行,愿意亲近师法友团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除了信心,还要有愿心。不仅自己感受到苦,要离苦得乐,而且能感受很多众生的苦,有帮助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的心,这种强大的愿心会推动我们去坚持不懈地修行。
3、佛法不是魔法,而是讲因、缘、果、报。想要通过佛法改变命运,要具足非常强猛的信心与诚心,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宿世善因和合才可以。要正确认识佛法,福报都是一点一点修来的。
4、不要总是从负面去想问题,而要好好在因上努力。信心要一点点培养、增长,虽然我们一时还感觉不到,但是它一定在慢慢生长。就如同一颗种子,可能种下几天也看不到发芽,但其实它在土壤里已经有变化了。多想光明面,坚持不懈。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加入《论语》学习群
请添加微信:liusong2012
欢迎下载收藏、分享论语学习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7cg58Y6EeToVFKfivbV7w
提取码:puti
JOIN US
论语学习小打卡
扫描小程序或长按图片识别
即可进入小打卡
如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发邮件至:
tanhuamonastery@126.com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