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hé]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刘毓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讲君民一体之义。
这是面临饥荒之年,鲁哀公提出的难题:“用不足”,国家财政困难。如何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哀公与有子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哀公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考虑的是眼下的利益,故而采取加大税率的办法来满足财政需求,十取其二,还觉得不够。有子看到的是百姓的是“不足”,考虑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故而主张十取其一,让百姓食用充足。哀公不能理解有子的主张,原因是他在算经济帐:税率十分之二尚且不足,十取其一不是更不足了吗?有子则算的是政治账;君民一体,君为民立,无民则无君。“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若百姓为食用忧患于下,为君何能自安于上?有子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国安,必须停止厚敛,先让百姓富起来。“爱民如子”,是孔子师徒向哀公提出的新的课题。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宋代一位文学家范石湖的诗:“种禾辛苦费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石湖的诗词文章,被誉为宋朝四大家之一,堪称为文质彬彬。他这首诗讲乱世的税捐状况,政治上的根本问题。他描写种田的人,辛辛苦苦用犁锄来垦地,耗尽了心血。垦到无地可垦了,“鬼质枯”,连坟场都挖掉改垦为田地,尽量从事生产。可是收入还不够缴纳繁重的赋税,这从下面两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说农民没有钱去买田来耕作,只好弄只船,种种荷花,打点鱼,在水上谋生活。可是下面一句“近来湖面亦收租”,连种水也要缴税了。这是范石湖,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对那个时事的感叹!这就成为有名的诗句,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心声。几乎每个朝代末期,都出现这种代表老百姓的心声的作品,这都是大问题。
回转来看有若的答复,财经税收,离不开政治哲学的大原则。百姓富足,每个人生活安定,社会安定,政府自然富足。如果老百姓贫穷了,则这个国家社会就难以维持了。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鲁哀公问有若道:“年岁荒歉,国用不足,有何办法呀?”有若对道:“何不只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呢?”哀公说:“我在田租外加收了田赋,共已收了两份,尚感不足,怎可只收一份田租呢?”有若对道:“只要百姓都足了,君和谁不足呀?若使百姓都不足,君又和谁去足呀!”
朱熹朱夫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贤棼FS对朱夫子这句话的理解是:有若深刻地说出了君民一体的道理,以此来阻止鲁哀公想要征收重税的行为,作为统治者应当对此作深入的思考啊。
善知识相关言教:
1、“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我们要准备的不是外在的东西:一切财富、名誉、地位,死后都带不走分毫;要准备的是内心的慈悲和智慧,以及自己身语所造的善业,只有这些才能让我们下一生的生命更加美好。
2、人,一无所有的来,也会一无所有的去,赚取了财富、名位不必骄傲,失去了也无需沮丧,这本就是身外之物。重要的是,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领受过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心灵感到快乐;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去努力,让更多人因自己而得到温暖和快乐。
3、总想着得到什么的人,是贫穷的;能够时时去付出的人,才是富有的。让自己做心灵的富翁。
4、向外寻求,求不得必然会苦;即使得到,也只有一时的满足,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越是得到越会增长,如饮盐水,越饮越渴。贫穷时希望富裕,富裕后渴求名位;独身时希望伴侣,结婚后期盼孩子,孩子出生后又陷入新一轮追求,永无止境。要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才不会追随烦恼一路狂奔。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加入《论语》学习群
请添加微信:liusong2012
欢迎下载收藏、分享论语学习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7cg58Y6EeToVFKfivbV7w
提取码:puti
JOIN US
论语学习小打卡
扫描小程序或长按图片识别
即可进入小打卡
如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发邮件至:
tanhuamonastery@126.com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