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
2024年年会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15-1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联合协办。年会邀请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大学等77所高校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本届年会围绕核心议题“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设立了8大分议题:“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守正创新”“国内外学界当前有关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前沿问题”“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外语非通用语种文学发展历史、作家及作品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学交流互鉴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研究”“人工智能与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外国文学内容教学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衔接机制研究”。年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聚焦新时代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涵盖国内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诸多领域,贯通不同层次外国文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敏锐捕捉到了新文科领域的全新动态和热点问题,深入数字人文、后人类主义等诸多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创新领域,以宏阔视野与真切关照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月15日参会嘉宾陆续到会,当晚召开了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理事会会议,全体常务理事和理事出席。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云南大学骆洪教授主持理事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刘树森教授等作出指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张冰等发表意见。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于年会期间同步举办了“学术成果展”,展示近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
11月16日上午,年会正式开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树森教授等先后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宣读了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刘意青教授的贺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诚邀全国学者来美丽的珠海校区讲学,也希望此次会议能为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在视频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外国文学分会专业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和本届年会的重要性,指出应当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形势出发,从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外国文学学科的价值与功能,为教育强国贡献智慧。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树森教授感谢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长期以来对外国文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希望各位借此次年会分享研究成果,切磋学术,为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增添创新动力。
主持人姚建彬教授代为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刘意青教授的贺信。
16日上午的大会有9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对当前外国文学研究所遭遇的人工智能挑战和机遇进行了阐释,认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需深入三大核心领域:哲学上对存在与意识的深化理解、“主体论”的全新阐释和“量子思维”在认知层面的自觉融入。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则就“谁的文学”与“文学何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AI”时代的到来使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重新审视二者关系,并思考文学教育内涵的“变”与“不变”。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总结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多样化趋势,如不同立场和意识形态的互动、文学伦理学与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跨文化书写,以及科幻和网络文学的新发展等,指出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应围绕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让外国理论概念在中国社会的新时代变革中接受检视。
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回顾了新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多样境遇和阶段特征,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重新审视俄苏文学未被充分挖掘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精神资源。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从对“悲剧”概念的中西方不同阐释切入,着重强调了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须立足于本土文化立场,聚焦中国问题意识,在比较视域中彼此观照。
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冰教授探讨了蒂尼亚诺夫的“文学事实”观,指出其不仅是西方文论话语体系现代化进程的反映,也对当下中国文论界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文论核心话语,深化关于俄罗斯文论的丰富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介绍了《文学史:走向全球视角》一书,该书前两卷采用平行比较方法,讨论了多区域民族的文学观念和文类的流变与发展,后两卷立足于影响研究,研究多区域民族间文学的接触、流通与互动,这部世界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是搭建了一个跨文化比较的世界文学史框架。
北京大学的魏丽明教授现场播放了优美的印度音乐,营造出既生动又极具感染力的文化氛围。她回顾了谭云山先生与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之间的交往历史,进而探讨了跨文化符号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云南大学骆洪教授认为美国非裔虚构作品的旅行书写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环境的思考,继而引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层面的探索,也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环境,共建全球性的生态文明。
11月16日下午,年会进行“新文科视域中的外国文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外国文学与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经典翻译与中外文学关系”“外国文学的影视改编及互文性、跨媒介研究”“国别文学及作家作品研究”等五大专题小组的分组讨论及研究生学术工作坊的交流,85位专家、21位研究生分别宣读论文,交流讨论。讨论通过的论文将于会后结集出版。
第一组讨论现场
第二组讨论现场
第三组讨论现场
第四组讨论现场
第五组讨论现场
研究生工作坊交流现场
11月16日议程结束后,与会代表兴趣盎然地欣赏了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同学们精心呈现的外国戏剧表演。
11月17日上午,年会继续进行主旨演讲,苏晖、于冬云、邹赞、江玉琴、陈世丹、戴从容等6位教授就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多元视角及创新实践以及数字人文、后人类社会及文化记忆等议题展开阐述。随后,各分组负责人汇报了各组发言情况,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树森教授进行总结致辞。
年会引发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共同关注,对本届年会的盛况和亮点进行了广泛聚焦与深入报道,本届年会顺利闭幕。
(本文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公众号)
-END-
·往期链接·
重磅活动|关于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的通知
体验经典,相聚南国 |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励耘南国”教育戏剧节成功举办
约稿函|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南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诚盼赐稿支持!
顾 问|王 宁 朱小健 尚学峰 康 震
主 编|过常宝 李 山 姚建彬
副主编|吴欣歆 赵 新 赵芳媛
初审|罗恺睿
初审|连檀菁
终审|赵 新
部分图片出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励耘南国”由张维佳教授题签,
此公号相关设计图片均由李炫志同学设计。
(投稿、合作、互动、版权等事宜,敬请联系我们的邮箱:bnulyng@163.com;竭诚欢迎社会各界同仁投稿;
转载本公号内容,敬请注明转载自本公号的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