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语文 | 叶嘉莹:兴于微言——从几首小词谈士人修养

文摘   2024-11-12 09:30   广东  

兴于微言——

从几首小词谈士人修养

大家谈语文

【摘要】 词这种文学体式自产生之初,便是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演唱的歌词,既没有言志价值也没有载道理想,却因“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的作用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能够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随着词体本身的演进,词的观念也在不断演进,通过苏轼、辛弃疾、张惠言、陈曾寿、吕碧城、沈祖棻等人的几首词,可以读出小词中体现的士人修养。


【关键词】 词;双重性别;双重语境;士人修养

一、词之美感特质

词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不一样。诗是言志的,它本身的情意内容就有一份感动你的地方。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它的内容、情意,就使你感动。还有就是它的声调。“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它本身的声调就使人感动。因为诗歌是能够吟诵的,诗歌是一种直接的感发,是言志的,你在读它的时候,从它的情意、声调就直接得到一种感发。词的兴起是很妙的一件事情。最早敦煌的曲子本来就是配合当时流行歌曲歌唱的歌词,内容是非常多样的,贩夫走卒,不管你是做什么事情的都可以配合流行的曲调写一首歌词:你是当兵的,你就写当兵的歌词;你是带兵的,就写兵法的歌词;你是看病的,就写医药的歌词;你是征夫思妇,你也可以写征夫思妇的歌词。可是这样的歌词,大家以为它是市井之间的创作,文辞不够典雅,没有人给它印刷流传,所以大家后来都不知道了。一直到晚清在敦煌石窟的壁中发现了一些卷子,我们才知道原来当年有这样的曲子词。


以前这些歌词没有刊行,最早刊行的一部集子是《花间集》,而《花间集》编选的目的是给诗人文士在歌筵酒席之间娱宾遣兴的。“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就是使在西园聚会的文人诗客用这些歌词增加他们游园宴赏的快乐,使得那些南国的美女不再唱浅俗的采莲的歌曲。其实那个时候,这些歌词与诗形成一种背离,是背叛。因为诗是自己言自己的志,可是词是给歌女写的美丽的歌词,叫她去歌唱,不是言我的志。宋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一个故事,黄山谷喜欢写爱情的歌词,有一个学道的人叫作法云秀就劝黄山谷说“艳歌小词可罢之”,他说香艳的歌词,写男女爱情、美女相思的歌词,黄山谷先生你不要再写了。黄山谷说“空中语耳”,这是空中语,我写美女不见得是我真的爱上一个美女,我写相思也不见得就真的相思,这不过是空中的、莫须有的歌词。这样既没有言志价值也没有载道理想的、关于美女和爱情的歌词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大家都在想,也想不出一个道理来。可是,理智上虽然没有想出一个道理来,却有一种感觉,就是李之仪在《跋吴师道小词》里写的:“(小词)语尽而意不尽。”语言说完了,而意思没有完。“意尽而情不尽”,意思都说完了它的情味还有,不尽之处就引起读者很多的联想。这很多的联想一个是它语言的微妙,还有一个是写作者的身份的微妙,我说是“双重性别”。《花间集》五百首歌词,十八位作者统统是男子,一个女子也没有。而里边的歌词却大都是用女子的口吻写的,女子的形象、女子的感情、女子的语言,这就是“双重性别”。就性别文化而言,一般社会中,对于男性原有一种性别文化的期待视野。作为男子,社会对之便自有一种科第仕宦的预期,作者有此预期,读者也有此预期,所以对男性所写的女性就自然引发了托喻之想,这是“双重性别”之作用所以形成的性别文化之背景。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妇女说“懒起画蛾眉”,这个很简单,就是这个妇女懒起在画眉。可是,是个男子说的“懒起画蛾眉”,就引起读者很多的联想,说这个就是有屈原的意思。屈原就以美女自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里边就有托喻,是感士不遇,是一个人写自己的才华不被人欣赏,这是“双重性别”的作用。



还有“双重语境”的作用。“语境”就是语言的情境,你在什么样的情境说的这句话。在晚唐五代,干戈扰攘,颠沛流离,其中有两个地区能保持小范围的安定而且生活也比较富庶:一个是南唐,一个是西蜀。而且,南唐、西蜀的君主都是浪漫的,都喜欢文学艺术,喜欢歌舞宴乐,所以小范围里边他们就在填写歌词。冯延巳写到“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他写的是伤春的小词,可是张惠言说他是“忠爱缠绵”,饶宗颐教授说这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那就因为冯延巳身处的小环境。陈世修在《阳春集序》记载:“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依丝竹而歌之。”冯延巳喜欢宴乐,是在宴乐之间演唱这些歌词。可是冯延巳身为南唐的宰相,身负着国家的安危,朝廷里面有党争,进不可以攻,退不可以守,所以他忧思烦乱,他显意识说不出来的话,就写在伤春怨别的小词之中,无意识地(unconsciously)、潜意识地(subconsciously)流露。而读者也因为他有这种双重的语言环境,说他是“忠爱缠绵”,说他是“鞠躬尽瘁”。可见,小词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一个是因为它有“双重的性别”,一个是因为它有“双重的语言环境”。

二、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在中国词学演进的历史上,苏东坡号称是豪放派的先行人物,因为他写有“大江东去”这类的作品。可是,东坡有一些小词也常常包含有一些幽微隐约之深意,只是有时候大家不能够完全体会其中的意思。我们看他很有名的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应和之作,“和”字当作动词的时候念“和”(hè),应和、唱和。我们的诗词都要押韵,只要同在一个韵部,比如说同在“一东”这个韵部里面,你用“东”,他用“风”,都在一个韵部,就叫应和之作。次韵则是按照原作者押韵的次序来和的,也叫作步韵,你用什么字当作韵字,我也用什么字当作韵字。读中国的诗词一定要把这首诗或者这首词的声调,把它的高低抑扬的变化读出来,这是第一个要求。


这首词的题目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杨花就是柳絮。我们说“杨柳”,其实严格地说起来枝子向上的是杨,枝子垂下来的是柳,我们通称为杨柳。杨柳春天也开花,但是你看不管是海棠、桃花,还是北方的榆叶梅,虽然它们的花期都很短暂,但总会在枝头停留一段时间。只有柳树的花不停留在枝上。它未开之前是一个绿色的小小的蕊,只要一开,那个柳绵、柳絮就被风吹走了。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花,有它特别的一种美感。《红楼梦》中他们组织很多诗社,还有柳絮词的诗社,林黛玉写过一首词,其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


东坡的这首词即便只把它当作咏物词来看也是极好,“似花还似非花”,一句话就把杨花的特色说出来了。它是杨柳的花,可是它从来没有鲜红艳紫地烂漫在枝头,它只要一开,马上就飞走了,所以它“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教”字念平声,动词的时候念 jiāo,名词的时候念jiào。“惜”字是入声字,要读得促。桃花、梅花有人爱惜。花开的时候,你折一枝放在你的花瓶里,有人爱惜。可是,杨柳的花一开就被风吹走了,“也无人惜从教坠”,任凭它飘落。别的花有人爱惜,像李后主《相见欢》里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形容花的短暂,不能在枝头上停留。


“抛家傍路”,柳花一开就被风吹落了,随风飘舞,离开了它的家,离开了它的那棵树。凡是花都是会枯萎、零落的,但是每种花的零落却不一样。像茶花就不落,你就看到它的颜色慢慢枯干憔悴,然后就萎缩在枝头。莲花、荷花是那么大的花瓣一片一片地落下来。樱花,一阵风吹过来,是“风飘万点”,小小的碎花漫天飞舞。柳花一开就离开了柳树,在墙角,在院子里,“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第一个思字念平声sī,是动词,第二个思字念仄声sì,是名词。“思量”,我们想一想,作为柳絮它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无情有思”,柳絮看似无情,它一开就飘落了,可是难道柳絮的内心就没有一点感想吗?如果柳絮有情,如果柳絮有知,它该是什么样的感情?“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萦”就是萦绕,绕来绕去,那个柳花一下一下就滚成一团球,小小的碎的杨花滚来滚去,滚成一团球。“萦损柔肠”,如果我们把柳花的这种旋转飞舞看作一个人内心的感情,可以对照秦少游的一句词,“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我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感情你看不见,但我有一个形象给你,我的回肠就像是在黄金的炉里面的小篆香,小篆香是细细的盘成篆字的香,一寸一寸地就被烧断了,它是千回百转的,它是在黄金炉内的,它现在已经被烧得寸寸成灰,李商隐也说过“一寸相思一寸灰”。柳花、柳絮也有千回百转的柔肠,而且柳絮是随风一直在转,所以它“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柳絮是从柳树上飘下来的。中国“青”字的意思很广泛,黑色、蓝色、绿色都可以叫青。柳树上的小小的柳叶,我们称它为青眼,所以说柳絮飘下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那柳树上的青眼好像在春天的暖风之中慵困的样子,眼睛是“欲开还闭”,说柳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大,是刚刚长出来的,还很细小的。


“梦随风万里”,如果柳絮有梦,它就随风飘舞到万里之外,每一个生命都要有所追寻,要找到一个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投注于上的对象。所以如果柳絮有知,有它的思念和感情,它要随风飘万里寻那个它所爱的人。“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我在梦里面梦见那个我所爱的人,可是我的梦被啼鸟给叫醒了。这是上半首咏物,描写了柳絮也就是杨花的形态,下半首东坡写了对杨花的感情。


“不恨此花飞尽”,我所悲哀的不只是柳絮的花飞尽了,我所恨的是“恨西园、落红难缀”,在西园里面所有的连那最美丽的、最香艳的红花也都落尽了。屈原《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不只柳絮飘零,西园中那些美好的红花也没有留下来。今天这柳絮都飞落了,明天早晨一阵雨过后,你找一找昨天那些一团团成队成球的柳絮在哪里呢?柳絮已经不见了,都被雨给冲走了。这就是“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只看到水池里面有一池的浮萍。“碎”形容浮萍之多之小,是满池的细小的凌乱的浮萍。东坡在这首词后面有个注——“传说杨花入水为浮萍”,杨花落在水里面就变成浮萍了。苏东坡不是科学家,他是个文学家,正是柳絮飞到水池里面的时候,水池里面长出来小小的浮萍。柳絮不见了,只看见浮萍。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如果说我们春天的景色有三分是圆满的春色,当柳絮飞尽的时候,那三分的春色还剩多少?“二分尘土”,有一大半零落成尘,陆放翁说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了二分到尘土中。“一分流水”,还有一部分落花就落在水里面了,所以李后主说“流水落花春去也”。


结尾处有的人读作“细看(kān)来不是杨花”,这在文法上是很通顺,杨花都已经落在水池里面不见了,变成小小的浮萍了。但是,词本来是配合音乐来唱,它有一定的格律和停顿。所以这里应该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不再是那一点一点的杨花。那一点一点的是什么?“是离人泪”,都是离别人的眼泪,是这柳絮“抛家傍路,寻郎去处”,是它充满思念感情的泪点。所以,读词第一步是要把它的平仄、断句的顿挫、节奏读对了。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下面再来看一首辛稼轩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什么呢?这首词写的是临安,就是杭州元宵节的繁华。南宋已经偏安于一隅,没有一点点再收复失地、反攻回去的念头了,就耽溺于歌舞繁华了。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向远方可以遥望山外有着青山,而且建有许多美丽的楼台,歌舞管弦日日不休。临安是南宋的都城,现在南宋的君臣再也不想去反攻,不想去收复失地,不想把徽宗、钦宗迎回来了,就安于南方的安乐。当每年正月元宵佳节的时候,大家都出来庆祝,人们都沉醉在这种享乐之中。可是稼轩不是这样的人,稼轩出生在山东,他在山东起义打地下游击,然后投奔到南宋,他的愿望就是要反攻回去,把他的家乡山东收复。可是来到南宋以后,他的愿望完全落空了,他曾写过一首小词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现在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当年有万字的平戎策,稼轩不是空口说白话,他写的《九议》《十论》把行军用兵作战的种种的方法、我方跟敌方的虚实的形势分析得非常透彻。你要看一看稼轩的文集,那种忠义、那种奋发、那种谋略真是让人钦服。可是他一辈子都落空了,因为南宋君臣宴安鸩毒,没有人再想回去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天来了,一夜之间好多树上的花都开放了,真是花开了吗?不是,那时树木还没有发芽,还没有长叶的树枝上都挂满了灯火,到处都张灯结彩,“更吹落,星如雨”,好像是天上的星星都落到我们人间来了,像雨一样落下来了。那些个仕女,那些个游人,“宝马雕车香满路”,青年的男子他不是坐着宝马名车,他是骑着宝马,那个女子坐着雕刻着花纹的美丽的车,他们的车子上他们的衣服上都散发着香气。“凤箫声动”,还有音乐的演奏。笛子是横着吹的,箫是直着吹的,凤箫是指排箫,像一个凤凰的尾巴一样展开,那是最讲究的乐器。“玉壶光转”,玉壶就是天上圆圆亮亮的月亮,像一个白玉做的壶。“一夜鱼龙舞”,元宵节整夜的都是鱼龙变化的表演,玩杂耍的、变魔术的、歌舞的。“蛾儿雪柳黄金缕”是女孩子的装饰,《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就记载了女子们的闹蛾儿和雪柳的装饰,还缀有黄金的线,“笑语盈盈暗香去”。在临安,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这些人的嬉笑歌舞之中,我要找一个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在这些热闹的人群之中,我来来往往找了多少次。“蓦然回首”,忽然间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找的这个人在灯火黯淡的地方,在没有在那个歌舞繁华的地方。我问我的学生,辛稼轩找的那个人是谁?他们说一定是他心爱的女子,订了约会,元宵节没有找到。有一首小词不是说“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吗?从表面上看起来,他所找的那人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在美女如云的人群中。大家觉得辛弃疾一定是在找一个约会的女朋友,那个女子躲在那灯火阑珊处,他找了半天没找到。我不是这样理解的,我以为辛弃疾所说的那人就是他自己。他是要渡江,要打回去,要收复失地,而南来以后他一直被放废,很多年被废弃不用。所以他留下了“思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这样的词。还有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稼轩他真是不甘心,我怎么甘心终老在江南?他的雄心壮志是要收复失地,所以当他看到从政府到人民都再也不想收复失地,都是苟且偏安在这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是寂寞的,他是孤独的。在繁华之中,在歌舞之中,他是悲哀的,所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张惠言《水调歌头》

(东风无一事)

一般说起来,大家总觉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的都是礼义道德,都有一种教训的性质,恐怕不会想到,还有人能够用儒家的义理写出美丽的小词。张惠言(1761—1802)是江苏武进人,武进就是现在的常州市,因此他所开创的词学这一派就被称为“常州词派”。张惠言的祖父名叫政,在到顺天去参加乡试的时候死在了京师,没有功名,死时只有三十五岁,而那时他的父亲只有九岁。张惠言的父亲也没有科考的功名,去世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那时张惠言才四岁,他有一个姐姐才八岁,还有一个弟弟是遗腹子,是他父亲去世之后才出生的。所以张惠言的家庭是两代孤寒。在他小时候,家中靠母亲和姐姐做女红维持生计。到他九岁时,有一位住在城里的世交长辈接他到城里读书,十三岁的时候回到家里,自己亲自教弟弟读书。张惠言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考中了举人,在嘉庆四年(1799)考中了进士。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所以最初他用心学习的是“时文”,就是考试专用的八股文。可是他后来就对古文发生了兴趣,在古文里他发现有人经常谈到“道”,像韩退之就曾经写过《原道》,所以他就一心想要探寻这个“道”,想要了解儒家所谓的“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张惠言既然是学“道”,所以他读儒家的书,研究了儒家的经典《礼》和《易》,而且他精通“虞氏易”。在三国时候有一个治《易经》的学者叫虞翻,虞翻这一派的易学很注重“易象”。因为《易经》的符号都代表宇宙之间的各种形象,它的义理就都是从符号的这个“象”里边表现出来。“道”是抽象的,而形象是具体的,所以道理可以通过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张惠言之词学,跟他精通“虞氏易”有很大关系。就是说,真正好的小词里面的种种形象,常常会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流露出某种义理,张惠言研究过《易经》的形象,所以他对于小词的这种品质就一定会特别有他的心得。


《水调歌头》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调,本来小词一般只有一个牌调,不一定有题目,不过张惠言的这五首《水调歌头》下面有个题目“春日赋示杨生子掞”。“杨生子掞”是谁呢?他是张惠言的一个学生,并不出名,但张惠言的文集里边几次提到了他,是张惠言认为“可与适道”,也就是可以和他一起追寻人生之道的一个学生。现在我们就来读他的《水调歌头》的第一首,看他是如何把儒家的修养和儒家的义理写成美妙的小词的: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美妙的小词写的是什么?是儒家品质的修养,是儒家的义理!很多人都说,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要能够持守住国学的传统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同时又是何等不容易的一件事。张惠言所写的这几首小词,就是他对一个学生的勉励。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写得真是非常美丽,而且里边蕴涵了非常精微的感受。“东风”,是春天的风,是使万物萌生的风。正如李义山的《无题》诗所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杜甫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春天的好风和好雨,都是可以滋生万物的,是被人们盼望的。在东风到来的时候,不但草木萌生了,而且冬眠的动物和冬天潜藏在地底下过冬的那些虫子也都被惊醒了。而且还不止如此,是你的心,你的追求美好愿望的那一颗心也被唤醒了。“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上天真是对得起我们,它不需要我们提供一个理由,它甚至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就使得大地的春天开满了鲜花。你一定要注意这个“妆”,它不是“假装”的装和“装饰”的装,它是“化妆”的妆和“妆点”的妆。“万重花”,是万紫千红的美丽的花朵。上天什么话也没说,就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春天和这么美丽的花朵。那么,你如何对待上天给你的“万重花”呢?“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张惠言说小词是“兴于微言”,是那些个“微言”使你产生感动与兴发。你要注意,他阅的还不是花而是“花影”。北宋词人张先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云彩散了月亮出来了,风一吹花影就摇动,好像花自己在舞弄和欣赏自己的影子。是谁“闲来阅遍”这些花影呢?从前边看下来当然应该是作者,但下面还有一句“惟有月钩斜”——这个“斜”字押韵,所以我念xiá——那个“阅遍花影”的还不是我张惠言,它的主语在后面,是“惟有月钩斜”,只有那天上的一弯斜月。这就是张惠言所说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是你说不出来的一种感情。而且你看“月钩斜”的那种情致,连那一钩斜月也充满了正在生长着的生命啊!


小词虽小,但它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有生命,有感情,而且每一个词语都有非常微妙的作用。既然上天给予了你,那么你有什么对得起上天呢?张惠言接下来说,“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我有什么?有“江南铁笛”,“铁”是多么刚强,而“江南”又是多么温柔多情!“江南铁笛”有一个典故:宋朝的朱熹写过一首题为《铁笛亭》的诗,诗前边有一个序,序里面说福建武夷山中有一个刘姓的学道之人,这个人善吹铁笛,他吹的是“铁笛”。当时有一个姓胡的诗人就赠给这位刘君一首诗,说“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我要麻烦你吹起你的铁笛,吹给天上的神仙们听。这铁笛是可以“吹与众仙听”的。那么我在哪里吹我的铁笛?是“要倚一枝香雪”。“香雪”指梅花,他说我要有江南的铁笛,我要靠近一枝香雪的梅花,而且要“吹彻玉城霞”——使我的笛声一直飘到天上,飘到“玉城”的云霞之中。“玉城”是神仙所居,李白有一首诗说“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也就是“玉城”。张惠言说,因为我受了感动,所以我要让铁笛的声音一直传到天上的玉城,让那玉城上的云霞都受到感动。这是理想啊。一个人应该“志于道”,应该有理想,而且当你有了一个美好理想的时候,你就会去追求这个理想。


很多人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可是那些美好的理想都能够完成吗?未必的,是“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不但你的理想可能会落空,而且你的青春年华也是不等待你的啊。这一首小词真是跌宕起伏,写出了我们人生种种的经历。

五、陈曾寿《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 

陈曾寿,字任先,生于1878年,卒于1949年,他的曾祖陈沆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以廷试第一入翰林。我们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一层一层考上来,有解元、会元,最后是状元。陈沆是廷试,也就是殿试的第一名,学问非常好,进到翰林院,是清代的名诗人,他的诗集叫作《简学斋诗存》,还写有《诗比兴笺》。张惠言注重比兴,陈曾寿的曾祖陈沆也讲比兴。不管是诗也好,不管是词也好,你要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那一点点东西找到了,那才是最珍贵的。陈曾寿渊源家学,少有文名,光绪癸卯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学部郎中等职。当他考中了进士,已经是光绪后期了,所以虽然他做了几年清朝朝廷的官,接着就是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了。根据陈曾寿子侄辈的记叙,当武昌革命的时候,陈曾寿在北京做官。他是湖北蕲水县人,他的家人本来在武汉,他的家人租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在山上靠近城墙,然后贿赂守城的人,半夜里拿粗绳子,全家就垂绳从城里逃出来了,最早他们就逃到湖北蕲水老家乡下,叫作下巴河的地方。陈曾寿在北京,知道武昌起义了,就从北京赶回来探望家人,他快要到家的时候听说他们家人已经到了乡下,就也跑到乡下。跑到乡下又看到这乡下不是久居之地,所以他们就再逃,逃到上海去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你也想做皇帝,他也想做总统,何况有一些故老遗民恋旧,所以就有了张勋的复辟。当时陈曾寿在上海,上海的一批人,包括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学者沈曾植,他们很多人都是赞成复辟的。可是张勋的复辟没有几天就失败了。失败以后,陈曾寿就到西湖去了,他在西湖买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诗歌要得山水之助,有好山好水,每天可以写出很美丽的诗,所以王维写《辋川杂诗》,都是美丽的山水、美丽的树木花草。秀丽江山都是助人的文兴与诗兴的。陈曾寿在西湖写了很多首美丽的诗词。据说他住的这个地方(后称陈庄)风景非常好,可以看到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花港观鱼等很多西湖美景。他日日面对的就是雷峰塔,我们现在看他词中所写的雷峰塔的故事。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 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修到南屏数晚钟”,他说我真是几生修到的,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安定的生活,每天傍晚黄昏听到南屏山上的晚钟,我可以这么安静地听,我可以一声一声计算着来听。这里的用字要注意,“修到南屏听晚钟”,也未尝不可以,但是“听”字就是一个意思,“数”,听的时候那种寂寞、那种安静,那种长远久远都表现出来了。“目成朝暮一雷峰”,“目成”是《楚辞·九歌》里面的句子,“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满屋子里边都是美女,但是这个女孩子忽然间就单单跟我目成了。古人常常说男子跟女子一见倾心,说目成心许太匆匆,两个眼光一对,我的心就许给他了,那个叫目成。陈曾寿说我早晚朝暮面对的,我目成心许爱上的就是这个雷峰塔。雷峰塔真的是美,它晨昏的光影的云烟的变化,有的时候是 黄的颜色有深有浅,天上的云影围绕着塔影,衬着背后的黄昏落日,“ 黄深浅画难工”,没有一个画笔能够画出这么美妙的景色。现在这个塔没了,“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千古苍凉,西湖现在显得这么空旷。这样的寂寞,这样的苍凉,只剩下青天碧水,没有这个塔了。缱绻是丝线的缠绕,那种多情。这个塔背影就是夕阳红,面对着雷峰塔,引起我这样缱绻的千回百转的眷恋,这种爱恋的感情,衬着那背后的夕阳的红影。可是它为什么不在了?你为什么就不肯存在,而且你不但消失的这样粉碎无存,你“为谁粉碎到虚空”,就一无所有了。这是陈曾寿晚年的悲哀,“千古苍凉天水碧”里面还隐含一个典故。据说南唐的中主、后主都是喜欢歌舞宴乐。宫中有很多歌女舞女,后宫的佳丽无数,这些佳丽当然要穿美丽的衣服,所以她们就染碧色,就是浅蓝色的衣服。有一天她们染色以后挂在外边,忘记拿回来,晚上就下了露水,打过了露水的、浅蓝的颜色染出来特别地好看。她们就把这种颜色叫作天水碧,是天上的露水染出来这样的一片碧蓝。可是这里面就很妙了,等到南唐亡国以后,人家就说这是一个预言,因为天水是赵氏的郡望,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姓赵的;而这个“碧”字跟逼迫的“逼”字同音,说南唐管这个衣服的颜色叫天水碧,这就预言了他们将要被北宋的赵宋所逼迫灭亡。陈曾寿用的这个典故,使这句词看起来别有丰富的意涵。

六、吕碧城《浣溪沙》

(不遇天人不目成)

吕碧城(1883—1943)是安徽旌德人,她父亲名叫吕凤岐,是清光绪三年的进士,曾经做过山西的学政。她的母亲严氏是继室,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吕碧城十三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了,她母亲没有儿子,所以家产被族人侵占,就无以为生了。在这种伦常惨变的家难之中,她们母女甚至被族人幽禁,而且之前吕碧城年幼时曾许婚的汪姓子,见此变故,也借词退婚。古代女子被退婚,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吕碧城就奉母命到塘沽投靠了她的舅父严朗轩,在舅父家中发奋读书。塘沽离天津很近,天津有很多租界,在近代也是得风气之先的。1904年春初,吕碧城就约了舅父榷署的一位方夫人,准备同往天津探访女学,可是遭到了舅父的骂阻。她舅父不许她去。可是吕碧城翌日“逃登火车”,她离家,而且一分钱都没有带,真是大胆。幸于“车中遇佛照楼主妇,挈往津寓”,就跟她一同来到天津,暂时住在这个人家里。后来又得知约她同赴津门的那位方夫人住在《大公报》的报馆里边,吕碧城就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方夫人,“驰函畅诉”,述说她的理想。这封信就被当时《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先生看见了,对之大加赞赏,于是就请她到报馆做编辑。她既然在报馆里做事又是编辑,就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文作品,马上声名鹊起。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也欣赏她的才华,委其筹办女学,吕碧城很快就在天津筹办了北洋女子公学,亲任总教习,那时她才不过22岁。1912年民国成立,袁世凯礼聘吕碧城做总统府的秘书,她当时真的是很有名气,还结识了很多的诗人文士。可是不久以后吕碧城就离开北方,“奉母居沪上”,在上海“与西商角逐贸易”,她还很会做买卖,有人说她可能是投资炒股票,马上就赚了很多的钱,盈利甚厚。有钱了之后她就到各地方去游历,不仅游历了中国的名山胜水,还在1921年前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美术,也学习英文,她还曾经跟严复学过名学(逻辑学的旧称)。吕碧城很喜欢读书,而且非常聪明,学什么一下就学会了。1926年她再次来到美国,后来又从美国转赴欧洲,游踪遍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后来,她选择了瑞士,在瑞士的雪山之中,居住了有十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很多人受《印光法师嘉言录》的影响皈依了佛教。最初欣赏吕碧城才华的英敛之是天主教徒,英敛之给她写了许多封信劝她接受天主教,她没有接受。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在欧洲应一位公使夫人的“摴蒲之约”,就是有些贵夫人约她一起打麻将。打麻将的时候就有人送来佛教的宣传,就是《印光法师嘉言录》。其他那些贵妇大概没有什么兴趣,吕碧城说给我,就把它拿回去好好地读了一遍。她这个人果然有慧根,“学佛之念油然而生”,就皈依了佛法,后来就致力于向西方世界翻译介绍佛经。1940年,吕碧城回到亚洲,住在香港一个叫“东莲觉苑”的地方学佛修道。1943年吕碧城病逝于东莲觉苑,她临终前留下遗命,“以骨灰和面为丸”,把她火化以后的骨灰跟面粉和在一起,做成小小的像糯米丸子一样就投在海中,“与水族结缘”。我有一个学生写过两句诗,“何似皮囊化虀粉,更将虀粉付鱼餐”,说的就是吕碧城。

下面一首《浣溪沙》,据研究吕碧城词集的李保民先生考证,是1929年吕碧城已经住到瑞士的雪山之中所写的。当时她已经去国离家,而且抱定了独身主义,所以一个人跑到瑞士的雪山里边去了。这首词把吕碧城那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写得很好:


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九阊吹下碎琼声。 花号水仙冰作蕊,峰名玉女雪为棱。好凭心迹比双清。


自注:雪山当窗,朝夕相对。


“不遇天人不目成”,“目成”出于《楚辞》的《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九歌》都是楚地巫者祭祀鬼神的歌,就唱这些歌把神灵请下来,那些祈祷的、敬拜的、祭神的人,满堂都是美人,可是降下来的这个神,“忽独与余兮目成”,他只是忽然间看了我一眼,就单单地跟我四目相对,定了个成约。如果两个人真是知音的话,就可以不用说话,相视一笑,就莫逆于心了。所以我以为吕碧城只是平生真的没有碰见一个看得上眼的人,如果碰见我相信她一定会目成的,所以她说“不遇天人不目成”,什么人才值得她目成?不是像“天人”那么美妙的、那么高华的人我就不跟他目成,一般社会上的人,我连看都不看。那现在她看到谁就目成了?“藐姑相对便移情”。“藐姑”,这是《庄子·逍遥游》上说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是告诉我们人生的一种境界。人活在尘世之间,你如何能够保持自己,如何能够逍遥,如何在那种纷纭复杂的变乱灾难之中不但保持你自己,还真正能达到逍遥,所以庄子就举了一个故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是说在很渺远的那个姑射的山上,有神人居焉,有一个真是“天人”那样的人就住在那里,“肌肤若冰雪”,她的身体肌肤如此之晶莹洁白像冰雪一样;“绰约若处子”,她苗条的那种姿态像一个青春的少女。“大浸稽天而不溺”,世界发了大水,水一直涨到天那么高也淹不到她;“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大旱的时候太阳那么炎热,把金石都融化了,土山都烤焦了,而她居然没有感觉到热。果然有这样的一个神仙吗?所以吕碧城说“不遇天人不目成”,而一眼看到瑞士这满是冰雪的高山,如与藐姑射山相对,马上就钟情于此,“藐姑相对便移情”。“九阊吹下碎琼声”,“九阊”是九天阊阖,天的最高之处的天门叫阊阖,那九阊就吹下碎琼声,是飘下的雪像琼花,纷纷飘飘,那是“碎琼声”。“花号水仙冰作蕊”,她说这个山充满了冰雪,就像水仙花一样,花蕊不是一般的花蕊,是冰作的花蕊;“峰名玉女”,这个山也可以比作中国的玉女峰,可它是“雪为棱”,每一个山棱上都是积雪。“好凭心迹比双清”,我就凭着这样的冰雪高山来比照自己,我内心的境界跟她一样的洁白,一样的晶莹。我想这是她见到瑞士的雪山目成心许的时候写的这首词,所以就决定住在瑞士的雪山里边了。

七、沈祖棻《浣溪沙》

(兰絮三生证因果)

我觉得沈祖棻先生在我们女性的作者里边是一个集大成者。钱仲联先生作有《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说沈先生是“地彗星一丈青扈三娘”,说“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三百年来”是指清朝以来,“林下”指的是妇女的作品,到最后结束“秋波临去”之时尚能令人销魂,写得如此之动人。


我们看到早期的“歌词之词”,男子的歌词对于他的诗是一种背离。女性的词对于她的诗是继承。从《诗经》开始,《诗经》里的《谷风》《氓》都是写那些不幸的妇女的遭遇,当然也有幸福的妇女。总而言之,女子是写她真正的感情,女子是写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真正的内心的情意。词跟诗是一个系统传下来的,只是观念不同。到了沈先生的时候,我认为真的是不同了,女子跟男子无论是在教育、工作,还是在研究方面几乎完全平等了。而且,沈先生不但是一个词人,同时也是一个学者,所以她不但是“词人之词”,而且是“学人之词”,她的《涉江词》前序云:


司马长卿有言:赋家之心,苞络宇宙。然观所施设,放之则积微尘为大千,卷之则纳须弥于芥子。盖大言小言,亦各有攸当焉。余疴居拂郁,托意雕虫。每爱昔人游仙之诗,旨隐辞微,若显若晦。因效其体制,次近时闻见为令词九章,见智见仁,固将以俟高赏。


沈先生写有一组《浣溪沙》用小令来写比兴之词,写得非常典雅、非常深隐,是难得的好词。不但在女子之作中是难得的好词,就是在男子之作中也是难得的好词。


词的演进,不但是词的本身在演进,词的观念也在演进。本来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本来只是“歌词之词”,可是清代常州派的张惠言就从这小词里边看到了比兴变风,看到了有这种深远的意味。常州词派的继承者周济就比张惠言更进一步,他认为,不是只写个人的悲欢喜乐就是比兴寄托,所谓“比兴寄托”一定要“感慨所寄,不过盛衰”,一定要关系到国家的危亡盛衰,这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作品。周济还提出来“诗有史,词亦有史”,像杜甫的诗篇都是反映天宝的乱离的历史,诗是可以反映历史的,词也是可以反映历史的。经过了明清之易代,果然清词里不少的作品都是反映当时历史的,所以有了所谓“史词”,多是清初的作品;而到了晚清,鸦片战争以后,晚清词人所写的都是反映国家盛衰事变的小词。所以你看,这个小词就很妙,从给歌女写的歌词居然演化到反映国家盛衰兴亡记载历史的歌词了。沈先生看到了前朝词这么多的演化,她又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所以她真的是“诗有史,词亦有史”,她真的是把历史写到小词里边去了,而且用这样深隐的比兴寄托、这样典雅的词句,写出来这么美丽的词篇。如其一组《浣溪沙》的第一首:


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龙鸾交扇拥天人。月里山河连夜缺,云中环佩几回闻。蓼香一掬伫千春。


写得非常美,这样的幽隐深微。她写什么呢?写的是历史,关于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兰絮三生证果因”,佛教里边讲因果的关系,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你种了好因就应该得好果,你如果种的是芬芳美丽的兰因,你就应该得兰果,如果你跟这个人有很美好的感情,你们就应该有幸福的生活。可是怎么会是絮果呢?飞絮飘萍,就像那柳絮,随风飘荡,不能够聚在一起。为什么种的是兰因得到的是絮果,种什么因没有得到什么果呢?“兰絮三生证果因”,中国跟日本的关系真是恩怨情仇,唐朝的时候日本派那些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后来日本竟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历史的演进,回头看一看真是“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日本在东方,“尘”就是烟尘、战尘,战争又兴起了。“龙鸾交扇拥天人”,当年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本来是不主张抗战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同意和共产党联合抗战。国民党共产党两党拥一个天人,即那个时候让蒋介石来领导抗战。“月里山河连夜缺”,有这样一个传说,月亮里边有一些影子就是大地的山河的影子,她不说我们土地的步步失落,那个时候败退之快真是一个城一个城地丢。“云中环佩几回闻”,是说那些美好的消息,前线战争胜利的消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呢?“蓼香一掬伫千春”,这是说我们内心的悲苦像蓼花,蓼花是悲苦的,我们捧着蓼花等待,将来总有一天我们是会胜利的。


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读词的体会。我认为大家要结合着历史的背景,结合着作者个人的身世性格来体会诗词中更深一层的意思。

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往期链接

大家谈语文 | 叶嘉莹:为什么说“北方有佳人”?

大家谈语文|叶嘉莹:古诗词中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大家谈语文|叶嘉莹:唐诗与汉魏诗的美感差异

大家谈语文|叶嘉莹:怎样赏读古典诗词

大家谈语文|叶嘉莹:论词之起源

大家谈语文 | 叶嘉莹:略谈传统诗歌的 赋、比、兴

大家谈语文|叶嘉莹: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大家谈语文丨叶嘉莹:西方文论与中国词学


顾   问|王   宁  朱小健  尚学峰  康   震    

主   编|过常宝  李   山  姚建彬   

副主编|吴欣歆  赵   新  赵芳媛   

   编辑|明   铭 

  初审|彭楚涵

  终审|赵   新


部分图片出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励耘南国”由张维佳教授题签,

此公号相关设计图片均由李炫志同学设计。

(投稿、合作、互动、版权等事宜,敬请联系我们的邮箱:bnulyng@163.com;竭诚欢迎社会各界同仁投稿;

转载本公号内容,敬请注明转载自本公号的来源出处)

励耘南国
可信的基础教育知识超市,可爱的传统文化学习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