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专栏 | 《春江花月夜》教学案例研究

文摘   2024-11-07 09:18   广东  

《春江花月夜》教学案例研究


· 郑刚专栏·





作者介绍 


郑刚,西工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备课组长,陕西师大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育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获得者,全国多家教育类报刊约稿作者。创办公众号“清新语文”,发表各类原创文章400多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20多篇,参编著12部。


01

· 核心问题:人怎样以一己之力面对阔大无尽的宇宙?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最为璀璨的诗篇之一,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学者兼诗人的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案例较少,且大多都是互相借鉴,这些案例中的重难点和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知人论世,了解本诗创作的背景。


2、通过分析意象,想象本诗描写的美丽画面。


3、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本诗深刻的哲理。


4、通过配乐朗读,把握本诗优美的语言。


在这些案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割裂”:创作背景与诗歌内容割裂,老师在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之后就将之抛在一边,知人论世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诗歌的独创性和时代的普遍性割裂,杰出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但另一方面它也必然反映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这些案例有的偏重于其中展现的初唐雄浑开阔的气象,有的侧重分析这首诗对宫体诗的突破,未将二者进行统一;诗歌理与情的割裂,诗歌从开始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着重表达诗人的“宇宙意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重点展现游子思妇的爱情,老师对分别进行讲授,但没能阐释两部分内在的理、情的统一。


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学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符号)性、情感(心灵)性、意象(形象)性、想象(虚构)性等四个方面。对于古典诗歌来说,情感是中心,在教学中应把本诗的“情感性”作为中心,找出情感内蕴上的一致之处,然后对其语言性、意象性、想象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局部的分析是为整体的鉴赏服务。


本诗的核心问题,是人如何以一己之力面对阔大无尽的宇宙。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梳理、朗读;然后由老师引领进行分析鉴赏;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诗歌“宇宙意识”和“游子思妇图”的探讨;最后带着理解后的感情重新朗诵本诗。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由感性出发,然后理性分析鉴赏,最后在回归感性。将学生的生命意识与张若虚的宇宙意识结合,将游子思妇相望相思之情上升到学生自己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审视和珍重。

本诗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课前预习:课前结合注释,梳理本诗的大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情感朗读本诗;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教学重点:分别梳理三个部分的诗歌内容,然后进行整体把握。


1、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江月”会引发诗人深邃的哲学思索?


3、游子思妇图有什么作用,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4、本诗三个部分是什么关系,能不能颠倒顺序?


5、朗诵本诗,把握韵律和情感,从外在的形式对全诗进行把握。


(三)教学拓展

思考人该如何面对宇宙,确知自我存在的意义。



02

· 教学扫描及反思 ·


教学扫描一:《春江花月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杰出的文学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它既借鉴了前代文学创作的经验,也用文学的方式映照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个“人”就是作者,“世”就是时代。但学生在这一块儿却遇到了难题。


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春江花月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你觉得本诗和这一时期其他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本诗避免了宫体诗的缺点,没有浮华艳情的内容。宫体诗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其风格纤柔绮丽、浮靡轻艳。


生:我觉得这首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虽然运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旧题,但开创了新的诗歌境界,境界阔大、思想深刻,后面对爱情的描绘也充满深层的伤感。


师: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关于作者,你们了解到什么呢?关于他生活的时代呢?


生:根据现代的研究,作者是初唐诗人,“吴中四士”之一,生卒年不详。他只流传下来了两首诗。


师:同学们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大家还可以分析本诗和时代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与时代相互映衬,审美是一个时代人们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而文学作品就是精神的重要载体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代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逐渐走向强盛;在思想上,经过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国力强盛,经济走向繁荣,审美开始由宫廷的走向民间,由之前的浮华,走向壮阔雄浑。唐初,这种觉醒和壮阔的时代交融,形成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风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长安古意》和《代白头翁》等长诗,由狭小的个人境遇,开始放眼苍茫的天地,但视线还聚焦在个人的人生境遇,传达上层知识分子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时代的生机正在勃发,但时代的声音还没有发出。这一使命,需要一个神秘的人物来完成,他就是张若虚。


这首诗的三部分中,第一部分沿袭的是宫体诗的套路,第二部分就开始发出大唐的时代之音,到第三部分则表现了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月亮寄予的情感。


在此诗中,张若虚超越了一己的生命短暂的感慨,而是代整个人类向苍茫的宇宙发出了慨叹。


教学扫描二: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哲理、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趣、理趣和“情”趣。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惯常的做法。“春江花月夜”是《清商曲·吴声歌》旧题,通过比较,更能把握本诗的独特性。


师:张若虚借“春江花月夜”描绘的画面,与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有哪些不同?


生:杨广描绘的画面更明艳、华丽一些,“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而张若虚所表现的画面则更比较素净,重点突出的是白色,同时层次也更丰富一些,除了视觉、听觉,还写到了嗅觉。


师:分析地较为细致,可以再从画面的空间感上进行比较。


生:杨广表现的是自己眼见的景象,而张若虚表现的画面则极为阔大:春江和大海连为一体,大海和天空连为一体,明月在浑然一体的天地里生起;“千万里”和“何处春江无月明”,则将空间延伸到了月光所能照射到的所有江水。


生:张若虚还有意去掉了这个空间里的其他颜色,只保留着白。在月光下,花“皆似霰”,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天地之间似乎纯净到极致,空间也就被阔大到了极致。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诗歌开篇所营造的阔大素净的意境。然后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处于这样的纯净、阔大、芬芳的春江花月夜之中,感受诗歌的“意趣”。接下来,我就对带着学生来分析诗歌第二部分,探究本诗的“理趣”了。


师:张若虚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对前八句诗表现的意境做了总结,广阔的明净天地之间,孤悬着一轮圆月。我们看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师:你来回答一下张若虚的这两个问题。


生:(沉思良久,摇头)不知道。


师: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美学问题。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写道,“所有曾走在地球上的生物中,猿人是第一批会凝视月亮的。”


生:我想用诗意的方式这样表述:当第一个猿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欣赏美并保存、再现美的动物。


师:说得真好!我们继续来看诗歌中是怎样描述“人”和“月”的关系的呢?


生:人生代代更替,但江月看起来却似乎没什么变化。


师:为什么是“江月”,而不是“月”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日夜不停流淌,代表时间的流逝,一去不返。这正如人,代代更替,但逝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生:“江月”似乎在哪里等待谁,但他等的人似乎始终没来。只看到时间像江水一样流逝。


生:古人言,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春江花月夜》中,这广阔的空间和旷远的时间,不就是宇宙么?人在宇宙中实在短暂渺小呀。


师:越来越沉重伤感了。人该如何以一己之力面对阔大无尽的宇宙,就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我们先来看“江月”意象:“江”象征着流逝的时间,“月”阴晴圆缺,却“卒莫消长也”象征着永恒。“江月”就是流逝和永恒统一的意象。当你抬头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不就在看着你吗?“江月”孤独地存在着,她或许就是在等待着那个凝视她的人。


生:这么说来,我抬头看月亮,就说明月亮等的人就是我喽。(众笑)


师:是啊,月亮就是在等着那个用审美的眼睛审视她的人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因为曾凝视过同一个月亮,而获得一种共同的情愫。


通过以上的讲解和分析,我们掌握了本诗的“理趣”,但诗歌毕竟不是哲理散文,诗歌偏重于形象思维,而哲理则多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诗歌固然需要逻辑和推理,但在创作和欣赏时,都依赖意象——直觉方式。概念和推理常常隐没于审美意象和审美直觉的氛围之中的。


接下来就分析诗歌的“情趣”


师:在诗歌的第三部分,表现了几个场景。


生:“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是一幅“游子思妇图”,在在水上摇动的扁舟上,游子思念故乡的爱人;明月朗照的楼上,思妇想念着远方的游子。


生:“谁家”“何处”可以看出不止一家、不止一处有这种离愁别恨。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师:诗人用设问句,提出问题,强调了这种寄托在明月上的离别相思之情的普遍性。可以看成是古往今来的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图,所表现的不是达官贵人的闲情逸致,而是平民百姓共有的离愁别绪。那接下来的场景呢?


生: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鸿雁长飞光不度”是“明月闺阁图”,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是“江湖游子图”。


师:我们先来看“明月闺阁图”,诗人选取了哪几个能表现思妇形象的意象?


生:“楼”“月”“镜”“户”“帘”“砧”,这些意象都具有女性特征,是妇女生活劳动常见的意象。


师:这些意象还有什么共性?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连贯的整体的?


生:是用“月”这一意象串联起来的。月光照着在楼上徘徊的思妇,勾起思妇内心的惆怅,她可能容颜随着时光流逝,便去照镜;月光不仅照在镜子,还照在帘子上,在捣衣砧上。月光就是思妇内在愁情的外化,挥之不去,拂之又来。


师:月光无远弗届,无声地超越了空间。月光无处不在,相思之愁也如影相随。相思之苦有没有排解的途径呢?


生:没有。虽然同望一轮圆月,但自己的心意没办法通过月亮传达,“鸿雁”“鱼龙”也不能传信。在澄澈的月光下,思念像一杯酒,表面平静,但内在却很浓烈。


师:那此时的游子呢?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生:他在江湖间漂泊,也在思念着思妇。


师:诗人刻画游子,重点强调的是什么?


生:重点表现的是时间流逝。“落花”既表示春天快要过去,和“春半”“江水流春去欲尽”形成照应,也象征着美丽容颜的衰老。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师:明月西沉,游子回去了没有?他为什么回不去呢?


生:没有回去,因为“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在北方,“潇湘”在南方,一南一北表现的是自然对人的阻隔。长路漫漫,有家难回。


以上 “游子思妇图”“明月闺阁图”“江湖游子图”三幅图画是诗歌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成为难点。


师:最后两句诗可不可以改为,“游子乘月有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两种结尾哪个更好一些?


生:(笑)这不就是大团圆结局了么。我觉得悲剧更耐人寻味,也更深刻一些。


师:把游子不能回乡视为悲剧,是不是有些拔高了。


生:原诗说“不知乘月几人归”,就包含老师您说的“有人归”,同时原诗的内涵更为丰富,还包含着“有人归、有人未归”和“无人归”两种情感。哀而不伤,有一丝温情在其中。


师:你分析得很好,从内涵上看确实原诗更为丰富一些。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分析呢?


生:“几人归”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似乎在向读者发问,能够让读者产生思考,更具有代入感。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和诗人、和古往今来的读者一起共同创建这一美妙的诗境,一起沉浸在这一淡淡的忧伤的氛围中。


生:“落月摇情满江树”是以景结情,加上前面“不知乘月几人归”,好像一幅画的留白,诗人没有把诗意填满,反而生发出更多的诗意,让读者去品位。从效果上看,诗句在这里结束了,诗意依然继续荡漾。


教学扫描三:《春江花月夜》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诗歌的三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彼此之间呼应和互补,从而扩大诗歌表现的内涵。俄国形式主义将语言分为三类,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情感语言。文学语言主要诉诸于形象,通过形象来传达情感。在审美时,我们既要有能力从整体出发进行细部的分析,同时也要能将细部还原为一个整体,进行欣赏。

师:张若虚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由春江花月夜,到江月,由江月到古今离别相思之人,由相思之人重点刻画游子思妇。


生:以月亮作为时间的表征,整个诗,从明月初升写到月落:由月生,明月当空,明月西斜,再写到月落;月色由开始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明亮,到结尾时“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朦胧。


师:你很敏锐地说出了本诗内在逻辑的一个方面。大家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呢?


生:本诗的韵律节奏也很有特色,从单个句子来看,基本上都是“2-2-1-2”的节奏,尽管每句诗的内涵不同,但由于每句诗的节奏一致,使整个诗读起来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


生:这首诗的换韵也很有特点,韵脚很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吴翠芬老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诗的情感热烈、深沉,而诗读起来却自然、平和,犹如脉搏一样有规律、有节奏。全诗36句,每4句一换韵,共换9韵。诗人将仄声韵和平声韵交互杂沓,高低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这首诗的韵脚和情感结合得恰到好处,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变换。

 “一切的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张若虚的诗有其深度、高度、阔度……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我们从无边的世界回到万物,回到自己,回到我们的‘宇’。” 


张若虚认识到虚无,并超越了虚无。没有认识到虚无,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而被虚无吞噬,则是消极厌世主义者。美意味着各部分的和谐,在这首诗中诗歌的形式、内容、情感和韵律达到了完美统一在一起。从思想上看,张若虚站在时代的交点上,借鉴了前代诗人的有益探索,通过他天才的笔触,书写了盛唐之音的前奏。



03

· 思辨读写·


1、隋炀帝杨广也曾以“春江花月夜”为题写过两首诗,请你从意象、意境和情感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张若虚的诗作与杨诗的异同。


2、 “月”是中国文人最偏爱的意象之一,请你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月”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04

·教学资源链接·


吴翠芬.《<春江花月夜>鉴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读书·生活·新知 三联书店.2009年7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参考文献:

 ①孙绍振  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41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页、74页。


顾   问|王   宁  朱小健  尚学峰  康   震    

主   编|过常宝  李   山  姚建彬   

副主编|吴欣歆  赵   新  赵芳媛   

   编辑|明   铭 

 初审|彭楚涵

 终审|赵   新


部分图片出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励耘南国”由张维佳教授题签,

此公号相关设计图片均由李炫志同学设计。

(投稿、合作、互动、版权等事宜,敬请联系我们的邮箱:bnulyng@163.com;竭诚欢迎社会各界同仁投稿;

转载本公号内容,敬请注明转载自本公号的来源出处)


励耘南国
可信的基础教育知识超市,可爱的传统文化学习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