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协商建国时是如何理解协商民主的?

2024-08-30 08:57   上海  

8月21日

828

【协商民主之二】前几天在湖州安吉调研开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谈到如何讲好“协商建国”背后的故事,路上专门向陈明明教授请教。

很多年前看过胡绳先生的一个说法,即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共两党竞争,作为“第三势力”的各民主党派倒向共产党,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而共产党的“协商建国”则为各民主党派提供了参政议政,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选择之可能。

明明兄认为,经过多年的变迁,统一战线经历了从策略到战略再到治道(治国理政之道)的演变,这个说法极其精辟。

【协商民主之三】从明明兄关于协商建国故事的讲述中,有个新认识,即统一战线的基础构成,经历了从阶级到阶层再到职业再到个人的变迁,其标志性的转换就是1954年宪法确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从“共同纲领”确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演化。

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重大变化,如今各民主党派以个人身份参加国家政权并参政议政,就是统一战线构成基础的最新体现。

值得好好研究。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明明兄有学问,诚不我欺也!

以后写成文章,要特别注明受其启发,并予以鸣谢!

829

【协商民主之四】网上有段周恩来关于政协新民主的说明(刚查看了一下《周恩来选集》上卷中关于“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的内容,没有,估计是摘要,删去了,后续再比对一下全文):

“每一个议案事先都经过酝酿,这是特别值得说明的。凡是重大的议案不只是在会场提出,事先就应提出来在各单位讨论。新民主的特点就在于此。因此不是只重形式,只重多数与少数。凡是重大的议案提出来总是事先有协商的,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

实际上,这段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特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中国选举民主不在于其竞选形式(包括等额选举)的原因。

【协商民主之五】回过头去检视中国协商民主的演进历程,人民政协所开创的政治协商制度形态,就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源头。

1987年,中共十三大开创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属于协商民主的一大进展,如今中国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就是承接了这种协商民主的精神与形态。

从此意义上讲,到新世纪初,学界把西方所谓的“审议民主”引进来,并当作宝贝的时候,恰恰是一种无知和不自信的表现。

当然,这也与协商民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进入较长时间的沉寂有关——全民向钱看了!

看中国协商民主的演化逻辑,不能不看到时代大转型的大背景。

——草于去平湖市委党校的路上

830

【协商民主之六】学生帮助找到了周恩来当初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报告和讲话,谈到了新民主的几个特点,

即在于事先酝酿、广泛讨论、达成共识,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两点思考:

一是协商是为了议事,证明了以前提出来的“构建以事为中心的民主运作简明原理”是有道理的说法;

二是协商民主为选举民主奠定共识合法性,这个以前在讲二者关系时,没有注意到,即如今人们普遍看重的选举程序合法性在有了协商民主的实质共识合法性之后,重要性与地位就大大降低了,也就没必要执念于一个公开的投票权了。

七十多年前,周恩来就对此做了回答,也就是我们党对此做了回答。

【协商民主之七】七十多年前,中共对协商民主的思考,还是有一个基本前提的,即通过广泛事先协商议事后,达成了组织问题、纲领问题与政府问题三大原则问题后,是不允许再讨论、再妥协的,即“最原则的问题不会妥协”(见以下图片)。

如今回过头去检视那段历史,五七年“反右”过程中,一些民主人士或者知识分子出问题,估计就出在这个问题上(动摇共产党领导根本制度)。

那天在给广西政协系统干部讲课时,总结了协商民主“七句话、二十八个字”的真经——

“相向而行—广泛参与—充分协商—达成共识—执行有力—成效显著—团结同心”。

这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精髓与生命力所在。

——全文完


唐家弄潮儿
记录世间百态评析家国情怀感悟人世沧桑分享快乐忧伤一起和光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