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成长契机】新到最新一期《新华文摘》(第17期)转载的短篇小说《小宴》。
前面写过关于成长故事的系列感想,这里又涉及人何以成长的话题。
以前人们通常会说,经历过生死之人,容易一夜中成长起来。
《小宴》中的董杰,经历了别人一场生死考验之后,也成长起来。
这个背后就涉及成长的标志问题。
后续来谈谈此话题。
此小说值得找来认真读一读。
9月21日
【成长契机之二】如今参加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的聚会,不大谈时政问题,也不会就可能造成价值观撕裂的话题谈想法了,因为知道夏虫不可语冰的道理,何必呢?大家就吃一顿饭而已。
更主要的是,明知无法改变,非要去争个是非曲直,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完全没必要。
再说,像我对身家群国世的系统看法,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与视频号中早有所呈现,看过者基本都了解。
有人也试图将我的观点划归到某一派时,他们自己也知道,我是实事求是派,能够自圆其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不是随便能够被驳倒的。关于这一点,我是有足够的自信的。
【成长契机之三】谈人生何以成长,或者说人生成长的标志,需要从身与心、情与物、情感与思想、此岸与彼岸等多个维度去思考,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结论,进而形成多元复杂的知识与思想体系。
即便如此,还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寻的。
农耕时代,孔夫子言“三十而立”时,判断人的成长标准是“成家立业”。
只是后人在念念不忘“三十而立”之“成家立业”标准时,从生活经验来看,有三个成长标志被长期忽视了:
一是古时男女成亲,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
二是男女成亲后,先在大家庭里一起干,习得基本立足技能之时,就开始独立门户(分家析产),
三是经过十四五年的摸爬滚打后,小家庭建设与谋生的职业也基本有所成就。
自然而然,“成家立业”,应该读成“先成家后立业”,且从成家到立业,有个十几年的奋斗过程。
9月22日
【成长契机之四】这个随感系列的标题“成长契机”与话题本身“成长标志”还是有些不同。
可以这么说,没有特殊的成长契机,有人一辈子都不能成长成熟起来。
当然,即便有成长契机,也有人一辈子也无法收获成长。
只不过,此成长非彼成长也。
像昨天提及的朋友聚餐时不谈时政话题,主要原因在于当今中国走到了如此地步,还有不少书斋中人仍在那里鹦鹉学舌般搬弄着诸多大词,自我感动。
与这种人交流谈话,多讲一句,都是自己的修为不够。前几天和朋友谈到此现象,分析个中原因,在于两个想象的反差的一体化作用。此话怎讲?
【成长契机之五】何谓“两个想象的反差的一体化作用”?
一个想象,就是把他者美化的想象。
我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尤其是四五后五零后六零后。
连美国都没去过,即便去过也不过走马观花而已,仅凭书本上经过高度裁剪、美化与抽象的事实、理论与知识,将其想象为“人类的灯塔”,即便如今幻象逐渐破灭,也知道其弊端丛生,可内心无法接受,故口头上无论如何是不愿意承认的,因为这种理想的幻灭直接摧毁过往的“知识优势”与“价值寄托”的根基,这对于学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
甚至可以说,过往所信奉的所写的东西一钱不值了。确实令人悲哀!
【成长契机之六】另一个想象有点儿复杂,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基于“对他者的美化”的反面之对应关系,即“对自我的矮化”,而且有“对自我严格要求的美好期待”的一面。这个问题是近些年来慢慢觉察到的问题。
为何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自我矮化”与“美好期待”兼具的情形呢?
简单地讲,人到了一定年龄,越发觉察落花流水春去也,人的能耐极其有限,终于知道社会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道理。
进一步讲,过往对他者的美化想象导致对自我的矮化想象,而在自我矮化想象的过程中又对自我有美好的期待(按照既有主义要求,确实能激发美好期待),且这种美好的期待有时又难免脱离实际,要求过高,甚至出现对“对他者的美化想象”的包容度比对“对自我的矮化想象”的包容度更高的情形。
一句话,责经过美化的他者比责经过矮化的自我更宽松,即责人宽,责己严。
9月28日
【成长契机之七】前面谈成长标志时,更多是从思想成熟视角分析价值观撕裂及其后果问题,并不是最初想谈的内容。
话说前面提到人的成长成熟标志之“三十而立”标准时,指出了中间有个十五六年的奋斗过程,这也是我为破解如今高度的社会内卷现象而提出的“四十而立”古今标准对比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一旦人生在年少时期遭遇到“年少失怙(hu四声,依靠)”的情景时,个中艰难更是人生加速成长与成熟的助推剂。
【成长契机之八】《诗经.小雅》用“无父何怙”来形容年少失父时的人生窘迫状态。
后来想明白了个中原因:
一是农耕时代男子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和生活来源;
二是在复杂的家族环境下,失去家中顶梁柱,孤儿寡母容易受到各种欺凌;
三是父亲本身在家庭生活与文化中,代表着一种权威的存在,也是教育孩子生活技能与走正道的榜样示范,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
由家庭的权威而组织的权威、社会的权威和国家的权威,父亲的角色不可替代,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核心的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
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父母同样重要。
二十多年前,有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催人泪下,看哭了多少人。其中那句歌词——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准确地表明了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养护与依靠的重要性。
【成长契机之九】年少时无论是失父还是丧母,都是人生成长遭遇到的重大挑战。
本来衣食无忧、没心没肺地成长之人,突然面对着与自身年龄不相称的家庭环境与生活重任,一夜间成长起来,也不得不成熟起来。
以前民谚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失父丧母的孩子易成熟”,不得不自我成熟,以承接人世间的风雨啊!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历来不主张年轻人因为个性、金钱方面的原因而轻率地走向婚姻与家庭的解体地步,因为婚姻需要磨合,家庭需要经历考验,人生需要父母的爱护。
奈何如今个人主义价值的渗透与侵袭,让人生成长中需要承受的情感磨难与养护责任都在追求个体平等与享乐中被抛弃和主动放弃了!
这是社会的进步标志所在?!天知道啊!
——全文完
欢迎关注本人新开的微信视频号【唐家弄潮儿】(与微信公众号同名),长按下图,可识别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