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哲学:主对事兼对人、打狗也要看主人

2024-08-24 09:52   浙江  

8月20日


【事哲学图】刚想了一下,把事分为“权益之事”与“权利之事”(这个权利之事很重要,涉及言论权思想权表达权等,可行使可不行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以前想到过事的分类,可如今回到权益之事与权利之事两大类,反而一眼明了),再将其与人的关联程度结合,形成“事”的性质及其后果类型学划分。

本计划近期写篇“以事为中心”的民主运作原理的文章,如今解决了事哲学的分类理论建构,后续就容易多了。


【事哲学之二】刚查了一下朋友圈,零零碎碎谈了一些关于事哲学的思考。


2015年写了一个内参报告,提出以事为中心推进放管服改革,那时没有对事进行定义。


后来2021年在《文汇报》上写文章《当代超大城市治理的运作原理建构》文章,将事概括为“基于信息的活动与事务”,有一个初步总结。


也在一些零碎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提到“有形的事”与“无形的事(关系)”。


当然更有吕思勉先生提到的“事有一时的成功,有将来的成功”所启发的“有一时之事与将来之事”的分类之事。


这个“事哲学”模型图,又将事与人(及组织)联系在一起,把事搞复杂化了。后续再接着谈谈此话题。


8月21日


【事哲学之三】注意了一下,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国荣教授从哲学层面对“事”问题做过不少深入思考,从知网上下载了他的相关文章,来不及细看。


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还来不及网购回家看。


简单扫描了一眼,感觉哲学层面将事看成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事的最本质特征是信息,再通过主体间的互动与叠加,形成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不同样态,并借助于主体的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存在”,有的随着事的处理完毕以及人的离去,消亡了,有的则长期存在着。


像国家大事、人类大事、人生大事又可能表现为共同的规律,形成“事”的主题化类型化长久化等特点。


以后准备通过华东师大的朋友,结识并拜访一下杨国荣教授,他是目前中国学界非常有学问有水平之人。


8月22日


【事哲学之四】实际上,这个事哲学分类图,只是说出了事与人及组织的关系及其性质,这是如今关于事问题思考的主要方面。


昨天想了一下,还需要解决“如何成为事”这个本源问题(至于如何“成(功)事”,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还需要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模型。


这个理论分析模型包括如下要素:信息、需求、资源、主体、机制、制度、活动、环境(文化)等,它们构成一个有机体。


后续把这个要素关系图给画出来,就一眼明了了。


8月23日


【事哲学之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昨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纪念。


时至今日,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基本上左派与右派都能接受(当然右派更多是从自身命运视角看,这是后话)。


三十年前,右派可不这么看,二十年前也如此,如今变了,也不得不变。


上大学后,我父母一谈起邓小平,都说感谢他,要不然我们兄弟二人上不了大学。


虽然没有写过纪念文章,可我在三十年前就笃信任何重大问题不会降低对邓小平的评价,甚至还幸亏有了邓小平同志当初的果敢之举,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保留了人类历史希望。


如今历史走向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这段分析与事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大有来自。


前面谈了“何为事”问题,“如何处理事”,“如何成功事”这两个问题没谈。


重大历史关头,重要政治人物处理事的战略与艺术,决定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人类的历史命运呢!


【事哲学之六】“如何处理事”问题,太复杂了,涉及制度与非制度,涉及人与组织,涉及战略与艺术,涉及事的性质、范围与程度,涉及时与势等。


以前提出来的“良心+良制+良治”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大综合。此问题暂且搁置。


接着谈点关于“如何成功事”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涉及“当下之事”与“未来之事”及其中间起到连接作用的“绵延之事”三大问题(其中还有不断变化的“过去之事”,可以归到“绵延之事”范畴中)。


对于“当下之事”与“未来之事”的思考,吕思勉先生曾经一语中的,“事有一时的成功,有将来的成功”;


对于“绵延之事”的思考,说到底就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传承问题(这是往大的地方说,往小的地方说,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单位的生存、发展与绵延问题),这个问题是既有形形色色制度论解释不了的问题,也是既有实证主义方法解释不了的问题。


8月24日


【事哲学之七】在前一个“如何成功事”帖子下,有朋友留言“事在人为”。


太对了,中国人对待事的方法,强调“人做天看”“天地良心”,背后既有“心中的道德定律”关照,又有行为主体积极作用,至于是不是如制度论者强调的制度作用,实际上也有,强调“人情事理”。


只不过,确实要考虑与时代同行的制度建设问题,即何种制度问题。


西式现代制度“见制度不见人”,中式传统制度“见人不见制度”,都有误区,需要既见制度又见人还见组织,而党组织的主导与引领作用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代表良心、智慧和勇气与行动。


【事哲学之八】以前提到过自己过往为人处世时的一大不足,即从制度论出发,秉持冷冰冰的理性原理,奉行“对事不对人”法则,反对“对人不对事”做法。到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时,经历了很多教训后,方明白制度论的理性原理应该区分不同的场景。


比如,夫妻生活、家庭生活,大多是不能辨别是非的,不能争论对错的,只应奉行“太太永远是对的”包容法则,不能过于讲究权利原理。


又比如,对于单位内部权益与福利乃至荣誉分配时,既讲究制度论的功绩制,又不能不顾及长幼、时序、传统、平均、弱者之类问题。


而适用制度论的理性原理,即便在公权力所作用的领域与事务中,还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的需求与实际,尤其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与选择法则。


因此,对于成功事来说,回到以前总结的一句话:“主对事兼对人,打狗也要看主人”。


一旦主人利益受到威胁、心情不好,计较起来,该打的狗也往往难以打好,甚至让狗咬了,适得其反。


因此,敢于打狗的英雄人物,自古都没有好下场也!一叹。


就此打住,“如何成功事”从组织学、战略学、制度学等方面值得写大书的。


——全文完






唐家弄潮儿
记录世间百态评析家国情怀感悟人世沧桑分享快乐忧伤一起和光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