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有朋友建议将讲课的视频内容整理一下,成为一本书,会大卖的。大卖与否不去想它,可把讲课内容整理一下,是可成为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的专著的,自成体系。
晚上请学生帮助整理了一部分内容,这是修改后的第一个视频内容。
我在读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时,读出了自认为对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活动有很大帮助的几大原理。其中的治国理政第一大原理叫利害相一致原理,吕先生将之称为利害相一致原则,而我宁愿称之为原理。
吕思勉先生说的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经常讲的,多害相权取其轻,多利相权取其重。事情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有害的一面,通过权衡比较,选择利大于弊,然后再进行一个判断和取舍,这叫利害相一致原理。实际上,治国理政活动就是众多利弊权衡下的一个综合性选择罢。
因此,这个利害相一致原理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就是我经常讲的事情事务的优先次序、轻重缓急。
我们经常对在座的同学讲的道理,就是你当下的轻重缓急是什么呀?当然是学习。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着如此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态势,以及不同的学科发展状况和社会就业愈加艰难的复杂形势,从轻重缓急的选择次序来看,比如说,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社会实践的尝试以及各种学生工作的锻炼,还有一些基本量化方法的掌握,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对吕思勉先生这本书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它对我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震撼作用。他说,“事有一时的成功,有将来的成功。”
这句话给了我非常深的思考。我从这句话中推断出了两句话:
第一,有些事现在看是成功的,但从未来看,未必是成功的;
第二,有些事现在看是不成功的,但从未来看,却是成功的。
这个背后我们就可推断出一个什么道理来呢?进一步地讲,就是“事有即时的成功,有将来的成功”。
你看我们现在讲西方的公开竞争式选举,就是一种即时的成功,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喧嚣的民意为判断依据的做法。
但是,我们中国人更加强调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以后,政府是能够代表着人民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满足人民的现实需求的。
这里面我们更加看重什么呀,就是民心。如果从民意来看,民意如流水,终将付东流;民心一旦沉淀下来,就代表着一种既包括即时的民情民意,又包括长远的民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个执政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有一个党能够通过它的规划、落实、督察,以及通过它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新的发展,也就是始终在推动着国家和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那么这个党就是在代表着民意和民心的有机结合。
因此,我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要重视累积问题。这个累积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不断提升的发展目标体系,二是不断累积的发展绩效。
也就是说,不管是国家发展的绩效,还是社会发展的绩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我们今天从这里迈出了一步,再往上踏半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往上迈一步,犹如登山一样,慢慢往上攀登,最后登上最高峰,都是前面慢慢累积起来的效果。
我们从当初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到后来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再到今天的共富社会发展目标,就体现了这种不断提升的奋斗目标和不断累积的发展绩效的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的奋斗目标和不断累积的发展绩效,这两个词,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治国理政活动时的一个长久的、恒远的选择,这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长久的实践过程。
欢迎订阅“知识星球”【唐家弄潮儿】。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知识星球”【唐家弄潮儿】实行阅读收费制度,一年198元,可以在其上面阅读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以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最精彩分析文章。
“知识星球”【唐家弄潮儿】与“微信公众号”【唐家弄潮儿】错位刊发文章。订阅者亦可在“知识星球”【唐家弄潮儿】上面提出相关问题,与星主本人互动。
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