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战略规划】
之前读《邓小平年谱》第五卷时,提出了“发展中周期说”,这是针对小平同志提出二十年改变国家发展面貌的说法而言的,即前十年为后十年发展打基础,用二十年改变社会面貌。
到读《邓小平年谱》第四卷时,一是发现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订发展国民经济十年长远规划的任务,而小平同志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曾经讨论过此问题,这是以前所不了解的情况;
二是小平同志本身也有长期规划的思考,即分为五年计划、十年规划和二十年设想;这个计划、规划、设想的表述很有意思;
三是从制订长期规划的出发点思考,有两大点以往没考虑到,即从发展角度布局包括能源、交通运输、公共基础设施等发展条件问题,以及用如今的龙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群发展的思考,这实际上是发展经济学所讲的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
#读书所得#
【战略规划之二】规划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用计划作为一种战略设计,后来搞市场经济了,觉得计划一词不好,便改成规划了。
计划也好,规划也好,都是建立在基于既有资源、信息、事务、目标与集体智慧等上的一种理性判断与设计,经过长期的试错过程,是能够达到作出符合事物一般发展规律的目标的。
那种立基所谓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分析,其后果是让人类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而无所作为。
恰恰当代中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实践已然证伪了这一书斋里的理论推导。
#读书所得#
【战略规划之三】以前讲绩效评估专题时,提到五年绩效战略规划的内容(美国《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年度绩效计划、定期测定部门工作业绩、向国会和公众提供项目绩效报告,即以目标指导计划制定,并检查实际绩效,深以为然。
读小平同志四十多年前的实际经验感悟和工作要求,将建设目标转化为人民生活增长和满意的具体指标体系,而不是空泛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或者GDP增长率,可谓切中肯綮也!
换句话说,战略规划,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如果不实现,就是骗人的鬼话”。
#读书所得#
【战略规划之四】《邓小平年谱》第四卷读完了。
读到最后这个关于经济工作的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的中心和着重点时,心有戚戚焉。
当初读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所提出的年度绩效计划、年终绩效测评以及公开绩效报告“三位一体”做法时,很认为高明(也是议员和专家联合做出来的成果),实际上小平同志早于其十几年前就反复讲过类似的话(此法案1993年通过),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党和政府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只不过学术界不了解罢!
#读书所得#
12月15日
【战略规划之五】关于战略规划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两种日常政治叙事语言,一是路线方针政策(小平同志还加上了方法),二是战略策略举措,二者具体地现实地体现为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中长期规划)的设计与落实。
如果说这两套日常叙事语言有何差别的话,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从执政党的视角而提出的,且内涵更丰富,比如路线就包括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而战略策略举措也分为两部分,战略策略是党的生命,具体举措也是政府的事情。
至于计划与规划,就是上述二者的具体化现实化了,也就是国家化政府化。
#读书所得#
12月16日
【战略规划之六】小平同志把路线方针政策方法作为根本建设的内容与主线,这一表述以前未见到过。
个人猜想,这还是从执政党的视角来思考治国理政问题,而规划问题也是将根本建设具体化现实化的有效路径。
当然,规划问题也存在具体化现实化问题,用学术话语表达,就是存在一个转译问题,即转化为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具体规划政策措施等,这里面既要求保持上下总体目标与战略的一致性,又要求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与执行。
#读书所得#
12月17日
【战略规划之七】正在写作中的关于“战略-策略-举措”的文章,就是想建构一个关于中国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的长期想法。
这种基于战略策略举措一体化的思考,不同于西方公共政策的多元主体博弈下的结果,也不同于公共政策立基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假设,自然西式公共政策的诸如多源流理论、间断均衡理论等经典理论范式均不能有效解释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实际,需要有重大的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尴尬,就在于此,理论舶自西方,又对中国现实熟视无睹,其结果就是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看到了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全文完
欢迎订阅“知识星球”【唐家弄潮儿】。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并下载知识星球APP,可以每天读到星主所发的最新内容[每日至少三则栏目内容],需支付一年的订阅费198元[从订阅日算起,享有一年的阅读权限,后续可续订]。
这是星主开始尝试的“知识付费”方式,内设有读书所得、生活感悟、论文指导、课题申请、时事评点、困惑指津、文学鉴赏、成果发布等栏目,亦可参加与星主的问答互动。
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