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寻踪:兼谈六尺巷的故事

2024-10-27 10:56   上海  

·1017

【小巷寻踪】到中心城区来办理学会事务,顺带就势随意转转。

忽然转入此地,属于旧城区改造区域。

今日住建委负责人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国要新增100万套类似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可市场并不领情,股市照跌无误。想想生活在此地的老上海人,熬了好几代人才有置换新房的机会。

一条马路之隔,两个世界。

广大民众要过上好日子,首先要“住有居”,然后“居无忧”,并不容易呀!

1018

【六尺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家安庆六县之一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

邻里故事流传还得有好邻里、相让的邻里。

一旦遇见恶邻里,人心坏掉的邻里,什么规劝都不适用了。

研究人心(政治)问题,最怕人心一是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二是人心乱了(没有方向了),三是人心坏了(没有希望了)。

有朋友认为人心议题不好量化,实际上从“负面建构法”视角,反过来可以搞出一套有意思的指标体系来。

【六尺巷之二】刚才随意一想,可以从负面建构法视角建构一套关于人心政治的实证评估指标体系——人心散了、人心乱了、人心坏了,反过来也可以运用“正面建构法”来建构一套人心政治的实证评估指标体系

从“人心散了”中,可以看“是否有效组织起来”;

从“人心乱了”中,可以看“是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共识”;

从“人心坏了”中,可以看“是否有优良的价值观与制度体系”。

如此这般,可以建构一套基于人心政治的评估指标体系与新型自主知识体系。下次和朋友专门聊聊此话题。

【小巷寻踪之二】

莫忘世间穷人苦。

上海史上最大单地块一次性征收项目生效 徐汇东安一、二村集中搬迁

看到此消息,会看到文中提及的几对老夫妻生活在二十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住房里几十年的情况(下雨洗澡要打伞),还有0.05%99.95%签约)未签约的人家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欢欢喜喜中,还有没有浮出海面的诸多艰难困苦。上海底层老百姓的日子,即便居住在中心城区,有时想起来,还真不如如今老家的老百姓的日子了!

1020

【小巷寻踪之三】老家族弟留言,上海底层老百姓和老家老百姓应该是平等的,凭什么可以不劳而获地过上好日子。

这话既对又不对。

对的地方,同一片国土上应该是同等国民待遇,不应该有三六九等差距;

不对的地方,长期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民还有一块可以靠之活着的土地之事实,让被时代抛弃的城市底层老百姓在被原有计划经济塑造的单位体制(包括街区体制)抛离之后,连出卖劳动力的机会都缺少时,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挤压了生存空间,大都市老百姓除了指望政府就只能苦苦地煎熬度日。

因此,中国的政府从来不是西式放任老百姓自生自灭的不负责任政府,虽然它们也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

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有责任带着大家一起朝着美好日子往前奔。

1022

【小巷寻踪之四】老家族弟还留言,提及以前我回老家时看到的多是情况好的人家,真正底层老百姓苦日子的情况看得不多。

这个情况属实。

一次到上海的基层社区调研,一个朋友提及我们所接触到的调研对象基本上是思想道德素质好、热心参与公益性事务、也有表达议事能力的社区能人达人之类(且不说可能被安排之类情况),很多意外例外特殊极端情况难以接触和察觉。

最近一些年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更是体会到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工作者的不容易。

也由此对过往的基层调研经历有了新的反思。

曾和学生讲,如今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各类文章少说也有上万篇了吧,总结了各种“工作法”的文章也有很多了吧,可解决了啥问题?

翻来覆去,无非都是书斋里忽悠人的方式方法罢!

【小巷寻踪之五】大致五六年前对基层社区调研经历有个深切的反思,对一个同事说,我们应该从以往热衷于基层调研的做法中抽身出来,回归到从大历史视角思考一些大问题,并做出我们的理论回答。

新冠疫情以后,到基层调研的热情不知不觉地下降了很多,虽然还有些调研任务需要去完成。

客观上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大了,与基层干部一接触,如今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干部了,对不上话了;

二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基层事务“散微杂乱急”,既耗时间又花精力还需要钱财,往往只能慢慢耗着,没有好的办法。

大家赔的都是时间,日子也就这么过着!

1023

【小巷寻踪之六】以前去黄浦区某单位参加会议,路经一个上面写着“拆”的中心城区破旧小区,看着一群老大爷老大妈聚集在一起,无神地看着路人,心中感叹有多少人在等着拆迁期待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中把命都等没了啊!

回想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由拆迁改变命运的底层老百姓,最受益者当属城郊结合部的老百姓(没做过专门调研,大致能猜想出),因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批从中心城区因发展问题搬迁到如今上海的中环附近的老百姓,主要是改善居住环境(比如增加住房面积),并没有发大财(注:二十一世纪初则主要是在外环附近,有大量的补偿)。

发大财的老百姓,要得益于后来实行货币化安置政策以及由此而孕生的“闹大行为”,这个基本上要到新世纪初之后了(城里和乡村完全两样,乡村往往廉价收购)。

1024

【小巷寻踪之七】有一年到成都去调研基层治理问题。到一个经过政府大力投资并得到基础设施几乎重新更新的小区调研(柏油路面、管线安防设施更新),得知老百姓几乎不交物业费,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告知此大型社区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由对当地农民征地而来,并就地安置。

不同时期,征地价格不一(本身有合理差价很正常),可最先被征地的一期二期农民不乐意,说不公平(估计客观上也存在不公平情况),便不交物业费。

一期老百姓不交,二期也不交,后面也有商品房购买者也跟着不交,最后政府和社区物业也没有任何办法,只好由政府兜底。

现实问题一旦掺杂着历史问题,再由一小撮人操控,在维稳思维下,便无解了。

小巷寻踪,寻出了无奈与无解。

——全文完

微信视频号【唐家弄潮儿】已开通,欢迎关注,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唐家弄潮儿
记录世间百态评析家国情怀感悟人世沧桑分享快乐忧伤一起和光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