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
【琼瑶之死】
武侠迷和言情迷是难以兼容的。
我属于前者,自然对琼瑶的小说没怎么读过,电视剧也没看。
当初《还珠格格》火遍大街小巷时,除了知道大眼睛的赵薇和林心如,并无更多的关注。
琼瑶电视剧中的插曲,估计能哼上几句,可又想不起来具体的歌名了。
八十六岁的琼瑶轻生(比如吃安眠药),让我想起两句古话:寿多则辱,老而不死是为贼。
对于失去自理能力的人,解脱是最好的归宿。
很多思考必须与生命的使命、过程、任务与质量、意义这些重大议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更深入探讨的价值。
后续在微信公众号【唐家弄潮儿】上对此话题展开谈一谈。
【琼瑶之死之二】
以前讲过,“送老养小自己活”,是人生的使命、责任和任务。这三大任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代一代地接力——老一代把我们养大,我们自己活的同时,又养下一代。只不过,这三大任务不是同时来到的,它们体现在个体、家庭和家族的生命历程之中。
自然,生命历程不同,走到生命历程的某个阶段,其体会大异其趣,可总的规律还是相同相通的。
以前讲过,为何以后要转型写小说,一大原由就是古往今来的小说都缺少一个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人情事理、世道人心。而作为学人的我,作为生活在家国巨变时代的人,以及作为一个从青葱小子走向人生暮年的人,对此感受很深,需要诉诸笔端,将其记录下来,让后来者更多地感受这个中的艰难困苦。
【琼瑶之死之三】
古人为何总结出“寿多则辱”“老而不死是为贼(此句更多是批评老而无德之人)”的警句?以前想过此问题,也有解释。
对于“寿多则辱”,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养老是家庭之事,一旦年事已高,失去自理能力,整天躺在床上,到冬天时,衣服被褥难以晒干,一旦叠加家庭贫困状况,周边服侍之人,即便在怎么有耐心、有孝心,也会让年事已高的病人新生内疚,自然地会出现另外一个情况——久病床前无孝子了。
对于“老而不死是为贼”,缺乏德行之人,活得越长,对家庭、社会都是一种祸害,没什么可需要进一步讲的。
到现代社会了,养老可以社会化,尤其是有良好医疗条件之人,住进高等病房,即便失去知觉,养他个三年五载,也不成问题。当然,这种“活着的死人(植物人)”有无意义,就可家属、医保条件以及钱财的态度了。
【琼瑶之死之四】
琼瑶的轻生,一方面是其告别世界的方式,让众多的言情迷震惊和不舍,另一方面是其遗书里的这段话——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琼瑶敢说其拥有过,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可又有多少人敢说如此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往往找不到时,就从书里找,从偶像身上找,这也是卑微的人生的艰难和隐秘之处。
【琼瑶之死之五】
我一直期待的是,一旦社会资源丰富得大家都可以躺平的时候,人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不知会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不过,再怎么说,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是有什么能力过什么日子。
二是选择了就要承担,但务需谨记,选择不常有,选择可回头,选择可换赛道。
三是没有什么比心安、家庭和美、人生无痛地长寿等更幸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