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刘邦唱《大风》

文摘   2024-11-20 13:01   河北  

跟着刘邦唱《大风》




太史公在《曹相国世家》最后的评论写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似乎,曹参的功勋是靠着韩信得到的。但看了曹参在跟随韩信之前与之后的功勋,即使有跟着韩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跟着刘邦后,自身的功勋。

首先看看曹参的出身。“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狱掾:掌管刑狱司法事务的吏员。掾,长官的属吏。】,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豪吏:指有势力和威望的吏员】矣。”

在和刘邦一起举事的沛县老乡当中,曹参地位仅次于萧何,且在沛县也是可以横着走的人;并且,在秦亡、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之时,曹参就因跟随刘邦,在攻城略地中履立战功被封为建成侯;从刘邦至汉中后,迁为将军。

垓下项羽自尽后,韩信先被由齐王迁为楚王、再贬为淮阴侯,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之后,曹参被平阳侯。之后,以齐相的身份参与陈豨、黥布叛乱中又立战功。

尤其是,在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萧保之后出任丞相。关于其任丞相,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萧何为法,顜【顜:直,明。】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由是观之,在跟随刘邦一起举事的沛县老乡之中,曹参并非泛泛之辈;其之所以被裂土封侯,其中有着自身的能力、勇敢以及所建立的功勋方面的原因。

在刘邦的功勋集团能够裂土封侯的沛县老乡之中,除萧何、曹参曾为官府中人外,还有象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舞阳侯樊哙出身低微(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灌婴,卖缯(丝织品)为业;樊哙者,以屠狗为业),韩信即使被贬为淮阴侯后,“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甚而“生乃与哙等为伍”。

尤其是,在沛县老乡之中,似乎同样存在着亲疏的关系。比如,关于刘邦与卢绾的关系。“卢绾,(沛)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亲: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学书:学习识字、写字。】,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高祖为布衣【布衣:平民。】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客:宾客身份。】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别将:另率一队人马。】,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觖:通“缺”,不满,不平。】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关于卢绾的功勋,太史公不如象介绍其他人一样描写的详细,但对于刘邦与卢绾的关系却写的非常详细,套用今天一句话,刘邦与卢绾,是“小时候一起玩尿泥长大的”,自然是非常非常的铁。非常有意思的是卢绾封王的过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由此可以看出,卢绾功勋是否值得封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占着很大的因素。

犹如上面所说,在跟随刘邦一起举事的沛县老乡之中,之所以裂土封侯、封王,有着自己功勋卓著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反观楚汉争霸另一方项羽集团之中,就没有在打仗能力方面,也刘邦老乡相匹敌的存在么?

事实上,项羽集团之中,能征善战者更是比比皆是;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之中,刘邦绝大多数都处于劣势。只是,在韩信经略赵、齐、燕,有彭越、黥布等几个“异姓王”的支持下,有萧何、张良、陈平等辅助下,才最终取得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因此,刘邦从根本上取得楚汉争霸的胜利,有沛县老乡们的功勋,但起决定性的因素很多。

刘邦自己所称,“夫运筹策帷帐【帷帐:指将帅的军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因之,按刘邦自己的说法,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于会用人;而功勋最大的三个,除萧何系其沛县班底外,还有张良、韩信的功劳。但刘邦能够用三人,才最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因此,虽然沛县老乡在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很大的功勋而裂土封侯、封王,但更主要的是他们是皇帝的老乡:如果刘邦没有最终战胜项羽集团、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他们几乎没有裂土封侯的机会。

传统社会之中有句古话,叫做“时也,运也,命也”。从刘邦沛县老乡的命运而言,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智慧固然很重要。但相对于跟对了人,更为重要。事实上,是否“跟对了人”,也是“命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系超越了个人能力、个人智慧,一个根本性的命运。

《项羽本纪》中记载,当项羽占据咸阳后,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因此,为汉语留下了“衣锦还乡”、“沐猴而冠”两个成语。

虽然,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被人骂作“沐猴而冠”;但“衣锦还乡”,恐怕系绝大多数男人的想法:富贵了,不回老乡显摆显摆,这样的富贵总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吧?!

比如刘邦,当着其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自然而然也会回家乡显摆显摆。《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勐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刘邦的“大风歌”,是在其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回到家乡显摆显摆的时候,得意洋洋之时所唱。只是,太史公只记载了刘邦让在家乡征发的儿童们一起唱大风;没有记载,几个为侯、为王的老乡是否和刘邦一起回故乡了。这些裂土封侯、封王的老乡们,同样可以称得上是得到了泼天的“富贵”,同样可以“衣锦还乡”了吧?他们应该象返乡的刘邦一样只是,太史公只记载了刘邦让家乡的儿童们一起唱大风;没有记载,几个为侯、为王的老乡是否和刘邦一起回故乡了。如果这几个裂土封侯、封王的老乡们和刘邦一起返回故乡,他们同样可以称得上是得到了泼天的“富贵”,同样可以称得上是“衣锦还乡”了,其心情同样称得上和刘邦一起得意洋洋吧?因此,如果他们和汉高祖刘邦一起返乡的话,他们肯定象刘邦征发的儿童一样,跟着刘邦唱《大风》!


乱侃史
喜欢读历史,也喜欢胡乱侃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