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与《无衣》:可怜的“袍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注:
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选自《中国古代百将图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四大铁”,即:“扛过枪,同过窗,下过乡,分过赃”。“扛过枪”作为“四大铁”之首,大抵的原因在于,如果上了战场,战友们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故而其交情非常深厚。
网络上还有一个段子,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说是,在聊天时,没读过《诗经》的见到美女,只会说:“卧了个槽,这美女真俊,能娶这样的美女真是烧了八辈子香了”。而读过《诗经》的会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有没有读过书、有没有文化,有没有修养立即就会显示出来。
同样地,“杠过枪”反映了战友之间有过生死经历的交情,不仅现在有;《诗经·秦风·无衣》一篇,同样反映了当国王有战事之时,秦国士兵激昂慷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相互照顾、相互依赖、生死与共的交情。故,《无衣》作为一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有着朴素的战友之情的诗歌,其中即有高昂的士气,还反映出了其乐观的精神。
秦国之所以能够从西周时的附庸上升到诸侯,并在众多的诸侯互卷之中脱颖而出、最终扫六国而统一天下,固然有着种种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有一支舍生忘死、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无疑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石之一。
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是役,可以说是白起的“封神”之战,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巨大胜利、坑杀赵国降卒40万。是役,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秦国再次平定上党郡。秦军将兵力分成两部分:王龁进攻皮牢,占领了那里;司马梗平定了太原。
此时,在秦国的打击下,韩赵两国害怕了;于是,找到了著名“舌头”苏秦的弟弟苏代游说秦国丞相应侯范雎。其实,苏代游说的理由很简单:长平之战,白起打败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恬;如果白起再乘势围攻邯郸、灭了赵国,秦国就可以天下称王了;同时,白起的功劳已经周公、召公、太公望了,再灭了赵国,其功劳将会超过范睢,范睢地位将在白起之下。
范睢听从了苏代的游说,于是劝说秦王说:“秦国的军队太劳累了,请批准韩国和赵国割让土地来讲和,将要让士兵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这一建议,割占了韩国的垣雍、赵国的六座城来讲和。正月,双方都收兵了。武安君听说了这件事,从此与应侯结下仇怨。
这年九月,秦王又派王陵攻邯郸,白起因病未能参加四十九年九月,王陵进攻邯郸,少获利,秦王又增兵佐助王陵。王陵的军队死了五个校官及士卒。这时,白起病愈,秦王想派白起取代王陵。白起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于是秦王派王龁代替王陵,八九月围攻邯郸,不能攻破。此时,楚国派秦申群及魏公子率领数十万军队攻打秦军,秦军多失亡。此时,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计,今如何矣!”秦王听了之后,大怒,强秦王听说这件事,感到愤怒,强行起用武安君,武安君就说自己病情严重。应侯去请他,也不赴任。于是免去武安君的官职,降为普通士兵,把他迁往阴密。武安君因为生病,没能出发。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进攻秦军,战况紧急,秦军多次后退,每天都有汇报军情的使者到来。秦王就派人遣送白起,不许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出发后,离开咸阳城西门十里,到了杜邮。秦昭襄王与应侯和大臣们商议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怏怏:不高兴,不满意】不服,有余言。”秦王就赐给他一把剑让使者带去,命令他自杀。武安君拔剑就要自刎,说:“我对上天犯下什么罪过而落得这样的下场呢?”过了很久,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中,赵国士兵投降的几十万人,我用欺骗手段把他们全部坑杀,这一点足以让我死了。”说完就自杀了。武安君自杀一事,发生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他并不是因为犯罪而死,所以秦国人都怜悯他,乡里城邑都祭祀他。
由此可以看出,自“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一战封神后,至白起自尽,秦国对赵国的战争,再没有取得过压倒性的胜利;其对赵国,再也没有形成过战略性的压制。
事实上,犹如“百足之虫,至死不僵”那句成语所说,“长平之战”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对赵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赵人大震”。但作为战国时期的大国,赵国遇有更大灾难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亦不能忽视。《史记·赵世家》记载,即使在遭受长平之战如此巨大损失之后,赵国在廉颇、李牧率领下,还取得过对燕国的胜利;即使对宿敌秦国的进攻,李牧亦能率兵拒之。悼襄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匆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匆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十月,邯郸为秦。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不诛杀李牧,虽不可能从根本改变秦、赵之间的战略态势,不可能从根本改变赵国被秦国灭亡的宿命,但至少,可以延缓赵国灭亡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想:按照苏代游说应侯范睢的情况,显然,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胜利后,其计划是立即攻打邯郸的。虽然,即使在长平之战刚刚结束、赵国尚未从巨大损失和震惊中恢复过程,白起围攻邯郸,亦未必能够立即攻克邯郸、灭亡赵国。但如果乘赵国刚刚因战败遭受重大损失、国人尚在震惊之中围攻邯郸,至少比秦王听从了范睢的劝说,批准韩国和赵国割让土地来讲和后,再围攻邯郸,不说不能不彻底攻克邯郸、灭亡赵国,但对于秦国而言,至少损失要降低很多吧?而秦国损失的降低,会减少多少秦国士兵的伤亡?!
秦王是不是真的想在长平之役后,立刻围攻邯郸似乎并不重要。但在阻止秦王立即围攻邯郸的原因,竟然是依靠“舌头”而纵横捭阖的苏代;而苏代游说成功的理由,竟然是范睢对白起战功再大,其地位将超越自己的恐惧,以及对白起战功的妒嫉!而对白起战功的妒嫉,将会造成多少战士的伤亡!同样地,最终,导致白起被迫自杀的原因,同样有着应侯范睢与众大臣妒嫉其功勋的因素。正是基于此,在白起死后,才会出现“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的现象:秦王及众大臣认为其该死,而秦民却因“怜之”而对其进行祭祀,白起死后,在官家和百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待遇。
关于妒嫉,一般想的都是女人间的争风吃醋;但其实,相对于女人间为争宠而争风吃醋,男人为了功名、富贵而相互妒嫉、争风吃醋,并不比女人差;尤其是对于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其为了保持住自己的地位、为了防止其他人的地位超越自己,其妒嫉之心更是越发的强烈:其所使用的手段更是阴险、狡诈,在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方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与其相对应的,其因妒嫉而所造成的损失、而增大士兵的伤亡,则更是不可弥补的。
并且,苏秦、张仪等以“舌头”作为寻求富贵的纵横家而言,更是洞察了人性之恶中的妒嫉心理并且用“舌头”将之发挥到极致:为了韩、赵的利益,苏代正是吃透了范睢妒嫉白起功勋过多的妒嫉心理,从而通过范睢劝说秦王给了韩、赵以喘息的机会。
《秦风·无衣》,所反映的是秦国士兵朴素的共赴王难时,相互照顾、相互依赖、生死与共的战友之间深厚的感情;而范睢因妒嫉而向秦王建议暂缓围攻邯郸,以及之后白起最后的遭遇,却反映了包括应侯范睢在内的大臣之间的相互妒嫉、相互争风吃醋的现象。
如果说,白起因妒嫉而而自杀,秦民“怜之”;其实,更值得可怜的是《内衣》中的士兵:尽管,为了秦王,他们可以视死如归、舍生忘死;他们之间有着朴素的战友之情,但他们之间朴素的战友之情,却不得不因大人物之间的互相妒嫉,而付出更多的伤亡。
诚然,那些唱着《内衣》的秦国士兵,是值得让人尊敬的;但是,相对于低层唱着《内衣》士兵的秦国国王和众大臣,却为了自己的地位与富贵而钩心斗角、相互倾轧、蝇营狗苟,让无辜的士兵付出更多的伤亡。
有时候,真的为那些无辜伤亡的秦国士兵而觉得不值:自己以生命为代价去赴王难,竟然死于一群“君子”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
那些唱着《内衣》而赴王难或者说国难的人,当着他们知道应侯范睢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后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