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何以憎命达(二):屈原为什么会跳江?
非常喜欢读《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为楚国同姓。在楚怀王之时,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非常喜欢太公史公为什么人在疲倦时呼天喊天、在生病、痛苦之时哭爹喊娘进行的论述:天是人的根源;父母是人的根本。因此,人穷困之时则想到其根源,自然就会喊上天;在生病而痛苦之时,自然会哭爹喊娘。
屈原在被怀王疏远之后,做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了忧愁;因为怀王听信谗言而罢了屈原的官,其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牢骚:事实上,所谓《离骚》,就是在楚怀王不能公平对待屈原时,屈原所发的高级牢骚而已——太公所有亦对离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在屈原被罢官,写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歌后,其噩运远远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发生了“张仪欺楚”的故事。
当时,秦王欲伐齐,但秦、齐合纵以抗秦,秦惠王为此发愁。于是,秦王派张仪以厚币作人质。张仪以六百里商、于之地为诱饵离间齐楚。果然,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而背叛了齐国。
张仪达到了离间秦、楚的目的之后,称只能楚王六里土地。对此,楚王自然是大怒,带兵伐秦,但大败,秦王乘机夺取了楚国汉中之地;魏国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亦袭击楚国的邓地。楚兵惧,从秦国撤了兵。因此楚国背叛了齐、楚联盟,在楚国受到攻击时,自然不会救援楚国。
第二年,秦欲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因恨张仪,曰:“不原(愿)得地,原(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计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又释放了张仪让其离开楚国。
当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但追张仪不及。
后秦与楚国定婚,秦王又将楚王骗至秦国,以割地为条件扣留了楚王。楚王不听,逃至赵国,赵国不纳,又返回秦国,最终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袭了王位,顷襄王用其弟弟子兰为令尹(丞相)。此时,楚国人都怪罪子兰,认为是他劝说楚怀王去楚国而导致怀王死在楚国。
这时,屈平自然而然的怨恨子兰。但即使流放,仍睠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还希望楚王醒悟,习俗能够得到改善,进而楚国得以复兴。
后,屈原因写诗表达心存楚国、希望楚国振兴的诗文,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兰的不满。因此,屈原又得罪了子兰,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大怒,于是就将屈原流放了。
屈原到了长江边,披着头发,边走边唱着诗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大家都喝醉了,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为什么一定要保留美玉一般的高洁品质,却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会伸手弹弹自己的帽子,刚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干净的身体被污浊的外物所污染呢!我宁可跳进江中的水流,葬身在鱼肚子里也不让我这洁白无瑕的品质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又写了一首《怀沙》之诗,诗中纵情的抒发了其蒙受冤屈而心中抑郁的心情。写完之后,屈原就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在历史上,大臣争宠失意、被君主冤屈而被罢官,被屈杀、甚至于被灭族者比比皆是。但为什么单独屈原在被疏远后,难以放弃其执念呢?
应当说,屈原自认为,无论是治国的能力,还是在文采,在对楚国、楚王的忠诚方面,都远比上官大夫要好的多;但是,上官大夫却以谗言和谄媚获得了楚王的信任,疏远了屈原;尤其是楚怀王死后,上官大夫在子兰的支持下,仍然可以让顷襄王对屈原怀恨将屈原流放。
显然,在屈原看来,两任楚王对于屈原都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在与渔夫的对话之中,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污浊的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的品质。
事实上,屈原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洁身自好的君子,永远斗不过不择手段的小人这样一个千古恒定的规律: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君子不会亦不屑于利用谗言和谄媚的手段以惑主;而君主往往喜欢谗言和谄媚的人!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之中,自然君子永远比斗不过小人;自然而然地,君子大多都会生活在抑郁、愤懑之中,而小人因能够获得主人的青睐而活得如鱼得水!
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那首诗中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说,洁身自好的君子成为了“沉舟”、“病树”,而污浊的小人却春风得意,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之中,怎能够不让人牢骚满腹,怎能够不让人心怀愤懑之情!
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世上之事,往往却是“哀莫大于心不死”:当楚怀王因不听屈原这谏,终于在军事上失败,国土削减,丢失了六郡的土地,楚怀王自己也客死秦国的悲惨结局,在顷襄王袭位后,屈原仍然幻想着顷襄王能够楚王醒悟,习俗能够得到改善,进而楚国得以复兴;只是,在子兰与上官大夫的污蔑下,其最终的希冀变成了泡影,其心已如枯槁,对于楚王,楚国,仍然整个污浊的世俗社会到底的死心了!
写到这里,想到了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阿宝》中的评论。蒲老先生以“异史氏”的语气说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
屈原正是对于社会公平、对于社会清明有着执著的追求,对于社会的风俗近似于有“洁僻”一样,这种追求已经成为了屈原心中的执念,犹如蒲老先生所说,其对社会的公平,对社会的清明,已达到了“志凝”的地步。正是如此,通过自己的诗歌将社会的不公与污浊描写的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奇的美文。
对于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的清明,系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真理;故,屈原因自己多舛的命运,而创作出了《离骚》、《天问》等脍炙人口的千古文章,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社会污浊的不满和愤懑,表达了其对社会公平,社会清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为后人所同情,所赞誉。
于是,在写作了千古传奇的诗歌后,以洁白无瑕而自居的屈原,宁愿葬身于鱼腹,亦不愿意受到污浊的世俗社会所污染;于是,屈原纵身一跃,成就了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