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奉雉:读书人的宿命
有些文章是用来阅读的,读完之后知道其内容即可;而有些文章是用来品味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够品味到文章中的意味与精华;虽然,每个人的文章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读者亦对文章也有不同的理解,但当着反复阅读、品味文章后,能够形成对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度作者写文章的外在环境与内心所思;尤其是,当着读者自己感觉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经历,命运,感情之时,就会犹如庄子在《庄子·天下》中所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能够跨越时空,与作者在精神上互动与共鸣,“与我心有戚戚焉”。
比如,在某看来,《聊斋志异·贾奉雉》就是一篇用来品味的文章。
故事中,贾奉雉是一名读书人,虽然才华很出名,但屡试不中。一天,遇到一个自称郎性的秀才,与其相谈甚欢。因此就邀请其一直回到家中,将自己平时写的文章给郎秀才看。郎生看后,说:“你的文章,小试取第一有余,闱场取最后尚不足。”贾问原因,郎道:“天下事,仰首高攀则难,降低自己屈从甚易,此何须鄙人言哉!”随后拿出了一两个人的一两篇文章作为标准,这些文章都是贾生平时所鄙弃而看不起的。贾说道,“学者立言,所贵的在于不朽。依靠可以传世的文章,锦衣玉食亦不为过;但依靠这样的文章猎取功名,虽然做了高官,亦是卑贱的。”郎秀说:“不然。文章虽然好,但身份低贱则不会流传。君欲抱着你的文章终身就算了,但考官们都是用你看不起的文章,决定是否能够考中的,不会因为看了你的文章,而另换一种判别文章的标准的。”贾终于默默可说了。郎走向笑道:“少年盛气啊!”
这年秋闱,贾生又落榜,邑邑不得志,秀想想念郎秀才所说的话,于是拿出之前郎秀才之前所推荐的文章勉强阅读。未看完文章就昏昏欲睡,心中惶惑,无以自主。
又过了,秋闱将近,郎生忽至,二人相见甚欢。于是郎生拿出模拟的七题让贾生写作。第二天,郎生看到贾生写的文章觉得不满意,又让贾生重新,写完了,又不满意。于是,贾生从之前选落的文章中找出了几篇,其认为格调换下、词句不通、不可告人的句子中,随意拼凑成文,等郎生来了之后让郎生看。郎生看了之后,高兴道:“得之矣!”于是,记贾生熟记,嘱咐贾生万万不能忘记。贾生笑道:“实话告诉你吧,这都是言不由中的话,转眼就会忘记;同时,这样的文章可能要受到处罚啊。”郎生坐在书桌上,让贾生朗读一遍;同时,让贾生袒背,以笔在贾生背上写了一张符文,说:“记住这篇文章足够了,可以将书束之高阁了。”贾生看郎生所写符文,已经深入皮肤之中洗不掉了。到了考场中,七题都是郎生所拟。但回想之余的文章,都不记得了;只有和郎生作戏的那篇文章,历历在心。太阳已经西附,不得已将那篇戏文直接抄写交郑。这时,郎已经等他很久了问:“为什么这么晚才交卷?”贾生如实相告,同时请求郎生去年身上的符文,已经自己消失了。再回忆场中的文章,已经记不清了。过几天发榜,过几天发杭,竟然名列前茅。再读文章后,大汗淋漓,把衣服热敏电阻湿透了,自言道:“此文流传后,有何脸面见天下读书人啊!”正在惭愧的时候,郎生忽然来了,说:“科举就是为了考中,既然考中了,为什么还要烦恼呢?”贾生说:“我看了自己文章后,感觉是用金盆玉装了狗屎,真没有脸见同学们了。马上将隐居于山丘,与世长绝了。”郎生说:“这也是高见,但怕你不能坚持。如果真能坚持,我向你引见一人,可以长生不老,并可千载流名,何况由此得到的宝贵啊!”于贾生很高兴,留郎生共宿,说:“等我想想。”天明,对郎生说:“我决定隐居了!”
于是,也没有告诉妻子,飘然而去。逐渐的进入深山,到了一个洞府,其别有天地。有老翁坐堂上,郎生让贾生参拜,称老翁为老师。老翁问道 :“怎么来这么早?”郎生答道:“此人道念已决,希望收留。”老翁对贾生道:“你既然来了,必须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方能成仙。”贾生听了连忙点头同意。
后郎生将贾生送至一个院落中,安排其睡觉之地,又拿出糕点让贾生吃。
到山上后,老翁先是用老虎对贾生进行考验,但贾生想起老翁所言,经受住了考验;但未能经得起其妻子的诱惑,与妻子相互欢好,被老翁发现后,下了逐客令。
于是,郎生将贾从短墙中出,埋怨其未能经得起诱惑,让郎生也连累受到责罚。告诉贾生归途后,与贾生拱手相别。
贾生回到村中后,发现房屋已经破落,全非当时的情景,村中老幼,竟然没有认识的。这时,贾生才发现,其高中随郎生入山后,村中已过百余年;其儿子已经死亡,其妻已昏睡百余年。这个月前,其妻忽然醒来,远近听见这件事情,都过来看热闹。
这时贾生的长孙已死了;次孙贾详也五十多岁。看到贾生年老,以为是骗子,贾妻出来后,才认出贾生。现在贾生夫妻已没有了房屋,暂时住在孙子家中。刚开始,村中以贾生新归,天天请客;但夫人却不能吃饱。时间长了,长孙妻尚孝敬贾生夫妻,但其次孙却逐渐疏远了。贾生大怒,携夫人设私塾度日。这时,贾生对妻子说:“我后悔回来了,但已没有办法了。现在只有重新读书、科举,如果没有了羞耻之心,宝贵也不难求。”
犹如郎生所说“降低自己屈从甚易”,放弃羞耻之心的贾生在科举上一路顺风,先后中了举人、进士。然后做了官,而且升了高官。
事实上,一个人的品性犹如DNA一样,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很难改变的;正因如此,文品、官品,也是因人的品性而决定的。比如,贾生为人耿直,写文章自然也耿直,做官自然不避权贵。其作官尤其做高官后,官声显赫、颇有民声,保但却得罪了朝中的权贵,权贵都诽谤他。贾生发现后,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未被批准。不久,其就受到了惩罚。
贾生受到惩罚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次孙的六个儿子都是无赖,打着贾生的这种事为非作歹,横行乡里,霸占别人的土地房产,引起了乡里的共愤。这些事情传到京城后,正中朝中权贵的下怀,于是权贵们交相弹劾贾生,而贾生无法辩解。
于是将贾生投入牢中。一年后,其次孙及次孙的儿子都死在监狱中,贾生被充军辽阳。这时,贾生说:“十余年的宝贵,还不如一场梦时间长。现在才知道荣华富贵,都是地狱的境界。现在后悔比隐士刘晨、阮肇多造了一重孽啊!”
在押解充军的路上,走到海岸的时候,看到了艘大船,鼓乐暄天。走近了,从船中走出一人,笑着请贾生到大船上少作休息。贾生一看大喜,投入大船之中;其妻一见急着跟随,但大船已远,于是愤怒的投入海中。漂流了数步,看见一人用一条白练将之救起。于是,大船迅速开离,跟随贾生的仆人认出救人的人是郎生。于是,贾生再度成仙。
文章的最后,“异史氏”老先生评论到:“世传陈大士在闱中,书艺既成:吟诵数四,叹曰:‘亦复谁人识得!’遂弃去更作,以故闱墨不及诸稿。贾生羞而遁去,此处有仙骨焉,乃再返人世,遂以口腹自贬,贫贱之中人甚矣哉!”
读完这则故事尤其是“异史氏”的评论后,总是在想:作为读书人的贾奉雉,为什么会因“时文”而远离科举,而“俯而就之”回到科举呢?
《尚书》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读书人,最大的追求无非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北宋大儒张载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其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读书人,往往如贾生所说,“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其写文章的目的在于“立言”。
但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作为一个人,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对于诸多读书人而言,写文章也好,参加科举也罢,几乎是大部分读书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于:自己如何才能够生存下去?或言之,当着简单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如何面对荣华的诱惑?
比如,入山修仙前的贾奉雉,对于写文章以达“立言”标准是何等的执著、对于通过“立言”以实现自己富贵是何等的自信,为了其执著与自信而放弃了以媚俗的方式通过科举而实现自己富贵的目的,而入山修仙。但因其情缘未断而修仙未果、重返世俗后,为了“口腹”而不得已“自贬”,放弃了对“立言”的执著与自信,不得不以郎生所谓的“俯而就之”,以其之始视为“羞耻”的方式通过科举做官、长官,这怎不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贾生的官品犹如其人品一样耿直,但既然入了世俗社会,同样需要“俯之就之”,一旦清高之后,必然地为世俗所不容。因此,固然,贾生做官获得了成功,但仍然不免为家人所累而入狱。在入狱后,贾生才悟道:“今始知荣华之场,皆地狱境界”!
好在,贾生因情缘未断而重返世俗社会,但毕竟其有仙缘:在感悟到荣华之场乃地狱境界之后,仍然被郎生接引而摆脱了世俗之“狱”而再次踏上修仙之路。
读完这篇优美的故事之后,总是在想:读书人的宿命是什么?清高与自信,系读书人之所以为文人的立身之本,亦系读书内心的尊荣与自豪;但同时,读书人本身也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而世俗社会之中,对于清高、自信的读书人而言,荣华即地狱:要么,放弃自己的清高与自信而随波逐流;要么,就远离世俗社会,寻求自己心中的仙境——对于读书人而言,远离世俗的勾心斗角,远离世俗的利益纷争,远离世俗社会的毁誉,静心于自己的诗书境界,何非仙境:犹如“异史氏”蒲松龄老先生痴迷于“聊斋”,又何不是修仙之路,其记录、创作的聊斋,又何尝还是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