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考了几十分而已

文摘   2024-11-25 14:07   河北  

多考了几十分而已

一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他们刚刚结婚不久,买房借了一大笔债。在买房时,他岳父母接济了他很多。

后,他们夫妻还清了欠款,日子逐渐宽裕了。在日子宽裕后,为孝敬岳父母,同时为感激在困难时岳父母对他们的接济,他们在夏收、中秋(恰巧与秋收重合)、过年时,给岳父母500元钱。

再后,他们夫妻连着渐了几年工资,日子越发的宽裕了。于是,在一年过年,他们给岳父母的钱改成了1000元

在给了岳母1000元时,岳母很高兴,把朋友大舅哥叫来,从1000元中抽出了100元,说:你妹夫今年多给了500元,明天你再到集上买100元的肉,今年过年多吃一些。

在听了朋友说的这件事情之后,每每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刺激内需的文章后,就觉得很有意思:内需还需要刺激么?人们的收入高了,自然而然就会想着吃好点、穿好点、住好点,花钱自然而然就会多,还需要别人去刺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农村老太太都懂得吧?

关于刺激内需的文章,许多都是引经据典,这些经典,是没有读过书,尤其是没有读过专用书籍的人,是不知道的。但这些经典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一般地说,既然被称为经典,都是能够解决一定问题;既然是能够解决问题,其必然有着社会的基础。因此,没有人会反对引经据典;但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切莫忽略了社会的基础。如果说,社会的基础系连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再引用这些经典还有什么价值么?

当然,能够引经据典之人,必然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

但有时候,这些大学问家论证的问题,其基础往往是社会的常识性问题,与普通社会公众的观点并无不同:正所谓殊途而同归:即使是没有读过经典的人,其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比如,在刺激内需方面,其实,内需无需要刺激,只要钱多了,自然而然人们就会多花钱;人们多花了钱,内需自然就旺盛了。

我的意思并非老子的“绝圣弃智”;这是因为,有许多并非常识性的问题,还是需要精英们予以研究、论证,并且得出结论,以解决社会性的问题;比如,在刺激内需方面,既然内需问题是常识性问题无论讨论,那么另一个问题步在于:如何提高人们的收入?或者说,在人们收入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人们在非生活方面的支出,就相当于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了吧?在无法增加人们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减少人们的非生活性支出?

而提出常识性问题的目的在于,人们论证某些观点的时候,切莫忘记了普通人普及知道的常识性问题:事实上,能够引经据典之人,显然是社会的精英;而在成为社会精英的高考这个独木桥上,能够成为精英的人,往往是高考的胜利者:高考比别人多考几分、几十分而接受高等教育后,自然而然就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有兴趣接触经典;能够接触经典之后,其论证某种观点之时,自然而然就可以更有说服力,更能够显现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与才华,更能够显现出其精英阶层的能力,就更能够写出长篇大论来。

只是,虽然比别人多考了几十分而有机会成为社会精英;但是,切莫忘记的是:有许多社会常识,是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引经据典去再论述,更不需要通过论证常识性的东西显现自己的精英阶层、显现自己高深和才华。

其实,在社会常识面前,是不需要论证的,是真的可以做到“人人平等”;哪怕你高考时多考了几十分,哪怕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所以,在社会常识性问题方面,还是保持一些低调,记住,自己只不过是比别人多考了几十分而。


乱侃史
喜欢读历史,也喜欢胡乱侃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