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都曾有过这样的焦虑,孩子老生病,或者胃口不好、不长肉,有没有什么药能让孩子的体质变好起来?
也正是这样的焦虑,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的用各种方法,企图让孩子身体“赢在起跑线上”。这其中就包括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似乎有着某种神秘功能,好像什么病都能吃,胃肠炎可以吃,感冒发烧可以吃,调理身体可以吃。以至于不少商品如饮料、软糖甚至牙膏都会加入益生菌。
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要说益生菌,就要先从肠道菌群说起。
肠道菌群从哪来?
我们人体肠道驻扎着庞大的菌落系统。据研究,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胃肠道内,大约有1-1.5kg的微生物。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逐渐与人类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些微生物驻扎在肠道内,基本以细菌为主,所以我们就称其为肠道菌群。
但当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肠道是无菌的。
肠道菌群的来源主要与人体出生后的环境接触及生长发育过程有关。例如顺产、哺乳、啃咬手指玩具、饮食等。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肠道内就开始有细菌定植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菌种和菌数都越来越丰富,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和健康
有什么关系?
在肠道里定植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如乳杆菌属、双歧杆菌等,另外会有少量致病菌以及条件致病菌。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菌落生态,覆盖在我们的肠道上,形成一道生物屏障。
而这些微生物又会通过代谢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提供给肠道上皮细胞,或者维持着肠道的微环境,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
肠道菌群定植后可以通过刺激肠道黏膜免疫,参与调节人体免疫系统。
肠道内大多数对人体有益的菌种,通过对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抑制有害菌种的定植、繁殖。
肠道微生物还可分解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起到降低胆固醇、生成必需氨基酸、生成维生素如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
这些只是目前研究发现的直接功能,肠道菌群和人体的关系非常复杂,可能还有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功能作用未被发现。
那补充有益菌种
不就可以变得更健康?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就有点现实了。
第一,益生菌不是那么容易想补就补。
肠道菌群在胃肠道里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胃和十二指肠含菌量非常低,尤其胃部,许多活菌无法在强大的胃酸环境下存活。而从十二指肠越往下,菌群的数量和丰富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口服补充的益生菌想要起效,就需要先经过胃酸这一道关卡。因此一些益生菌制剂会制成胶囊等剂型,以提高活菌成活率。
经过胃强酸这一道关卡后,还得看存活的菌能否在肠道定植。肠道菌群的菌体数量都是以百亿千亿计的,这些微生物之间存在生存竞争关系,在肠道内的“原住民”不一定会欢迎新来的“成员”。益生菌不是吃下去就算补充了,得“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可能在肠道内“站稳脚跟”。
第二,即便补进去,也未必能发挥期待的效果。
人类肠道内含有大约500种甚至更多的细菌种类,这些菌不是单独起效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协作,不是补充某种所谓的“好菌”,或者把某种菌的比例提高就能起到效果那么简单。
肠道菌群受人种、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复杂、多态、个体化等特点,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菌群系统。尽管大多数人肠道内的菌群种类可能大同小异,但不同菌种菌株的比例差别可能会比较大。
不同菌种、不同菌株,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种同株,在这个人身上可能有效,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作用就微乎其微。
正因为肠道菌群存在复杂、多态、个体化的差异,导致补充益生菌的效果在个体上上也呈现出差异性。
第三,补充进去的益生菌只能短暂立足。
前面提到,益生菌要进入肠道定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口服能进入肠道的菌数有限,并且随着肠道环境重新建立起来后,这些被补充进来的益生菌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很快就会因自身寿命原因及“原住民”的竞争作用而逐渐消亡。也正因为益生菌发挥作用的时间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短期用药。例如感染导致的腹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腹泻等,都可以通过短期补充益生菌,帮助肠道失衡的菌群尽快恢复。
正向反馈
益生菌不是万能药
应该合理应用
前面提到,补充的益生菌大多会成为肠道的“过路菌”,一般是作为短期用药,可以起到一些短期效果,尤其对一些急性症状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效果明显。
家长常问
养好健康肠道的关键
健康的肠道菌群的建立,和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密切。简单地说,肠道菌群是靠我们“吃出来”“养出来”的。举个例子,一个爱吃菜的人,肠道里擅长分解膳食纤维的菌群就会逐渐成为优势菌群之一;一个爱吃甜食的人,肠道里擅长分解果糖等高糖食物的菌群就会逐渐成为优势菌群之一。而这些菌群又会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宿主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嗜甜、嗜辣、嗜油等,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可以是良性循环,也可以是不良循环。
一个饮食健康、作息规律、酷爱运动的人,和一个胡吃海喝、作息紊乱、不爱运动的人,肠道菌群一定大不相同。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广东省中医院罗笑容名医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许尤佳名医工作室
岭南儿科杜明昭、
文子源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儿科佑吾幼志愿服务队
来源:“佑吾幼育儿科普”公众号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