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曾有一位想开公号的网友问我:写时评该注意什么?
我说,脸皮要是足够厚就行。网友不解。
我实言以告:只要你说真话,不管是进小黑屋还是飞号都是早晚要经历的事,而且很可能还会频繁经历,因为你根本不可能人为控制。那些没有这方面经验的,绝对都是不说人话的。
恰恰是这种经历,你根本没办法向身边的亲友提起。你只要一说暂失群圈功能,或者公号禁闭,人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发小黄片了?”
事实上,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根本不知道有K评这回事,在他们眼中的违规,只有涉黄。
我曾有一个工友,经常要让我“拉几个群看片”,我说我真没有那样的群,对方便很难置信:不看片加那么多群,谁信啊……
如果你被身边的朋友得知飞号,人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瞪大眼睛作不可思议状——你灶摇了?言下之意便是:还真没看出来,你这个看起来浓眉大眼的也会摇盐惑众啊!
你若是告诉他,因为说真话才炸了号,对方一定会嗤之以鼻:你糊弄三岁小孩呢?
这些还是轻的。如若是一着不慎,被约谈去喝杯咖啡,那更会在身边炸锅:顷刻间,你就会同那些黄赌毒、坑蒙拐骗偷划上等号——好人会被抓进去吗?
反正,就是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无法言说;黄泥掉进裤裆里,是不是屎,只有你自己知道。
所以,不管是飞文还是夹号,我都只能自己忍着,从来不和身边的人说。和不明白的人谈论他们完全理解不了的事情,是自取其辱。
最后,这位网友问我,那你不怎么和身边的亲友交流,是不是挺寂寞的?
我:孤独感很重,但不寂寞。
网友:还不是一样吗?换个说法罢了。
我:完全不一样。所谓寂寞,是别人不愿搭理我,我欲求交流而不得;可这孤独,却是我不愿搭理别人,因为觉得和他们交流完全没有价值……
我经常说,我的朋友都在手机上、在微信、在朋友圈里。只有手机上的朋友,才会为了我一篇文章随风而逝后扼腕叹息,也只有手机上微信里的好友才会为我的公号进小黑屋而愤恨不已。
同时,只有微信里的朋友,才会因为我炸一个号,而给我温言鼓励。
每一次被约谈,两三天完不成更新,也只有微信好友才会察觉到这种气息。再次出现后,一定会有一群好友给我消息:老想给你私信问一下,又怕手机不在你身上,再给你添麻烦……
什么是朋友?根本不是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吹牛一起桑拿,而是他能感知到你的风险、忧心于你的处境。
微信里总有一些这样优秀的朋友,现实中我们从未真正聊天聚会,一直都是在手机上用文字和表情礼尚往来。我们会彼此关注动态,也偶尔会评论一下文章,或者轻轻地给视频点个赞。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朋友,因为绝大多数连具体的长相都是未知;但也绝对不能算是陌生人,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份默默的祝福和欣赏。
翻遍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当下互联网时代这般,人们渴望和素未谋面的人紧密联系,同时却又对身边的人尽可能远离。
新到了一批酱香酒,和往年的五粮液一样,也是朋友帮找的尾货,半卖半送的价格。京东卖358/瓶的,我卖298一箱。先到先得,存货不多,酒友看过来
我一贯不喜欢生活中的热闹和繁华喧闹、不喜欢一拥而上的纷乱。所以在生活中的亲友聚会时,往往都更会以手机为伴。
不是依赖手机,而是我会依赖手机里那一群相似的灵魂,仅此而已。
以前打工时,就经常会有身边的同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孤僻、这么不合群?我说,其实我也合群,只是没合你的群而已;我很喜欢聊天,只不过是和你们完全找不到共同话题,那便只好沉默寡言了。
事实上,我如果你所处的群体,普遍在逻辑、道德、经验、思考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办法赋予你一个榜样和目标的时候,合群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呢?
易中天先生说,当有人责怪你不合群的时候,说明你没有委屈自己,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相同价值观的合群,如果不是钻营,那就一定是从众。
所以,当你每每新加一个好友、新发现一个有内涵的朋友圈时,你很可能便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居然还存在有另一个自己!因为你总会在他的朋友圈里,一次次遇遇见那个最值得珍惜的,也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刷朋友圈看视频读文章,往往都不是为了和朋友聊天,而是为了寻找另外一个有温度、懂思考的人。
朋友圈,其实也是个江湖圈。在这个小江湖里,我们以言论、以思考、以逻辑为价值观不断亮相。
为此,有人不屑、有人反感、有人漠然、有人无视、有人认同、有人赞许、有人反诘、有人怒骂……然后,有人删除、有人拉黑、有人屏蔽;有人关注、有人转发、有人分享、有人点赞。
事实上,能在朋友圈混出名堂,本身就是需要一定阅历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无言的友情,可以很淡,也可以很深。淡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对方姓字名谁,深的时候,却是在对方几天不更新时,甫一看见这个微信名字出现,便会觉得欣慰。
作为一个公号写手,只要文章正常更新推送,便每天都会收到一定数量的好友申请。这时,看朋友圈便是日常操作。
有朋友让我总结观察朋友圈的经验,我以一句话概之:认同的对象可以各不相同,反感的东西却一定要一般无异。
不出意外的话,往后余生,陪伴我们最久的,很可能既非亲人也不是朋友,而是网络上那些以三观一致为标准的好友。
很多好友,也许这一生中都不可能见面,但是打开手机打开微信,一看到熟悉的名字动态更新或者聊天框闪烁,总能会心一笑:“确实好久没和他聊聊了……”
致我的好友——我们可能会一生孤独,但我们却永远都不会寂寞;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合群,但我们却绝对不会因此而去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