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生:合肥西乡,老辈人的待客之道

文摘   文化   2024-09-18 17:31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民风民俗

合肥西乡
老辈人的待客之道

■ 朱群生

肥西县解放前被称为“合肥西乡”。西乡人非常好客,待客规矩道道也多,那究竟有哪些呢?近期,笔者专门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原肥西县长安乡黄冈小学校长刘光应老先生。刘老先生向我娓娓道来过去合肥西乡人的待客之道。对于常会的客人到家可随便入座。对首次登门或尊贵之客人,特别是生亲的接待讲究很多,必须做到主次分明,有礼有节,让来访的客人感到很愉悦、轻松。大致来讲有以下的说法。


迎客进门

据刘老先生回忆,早上哪怕上午十点来钟,甚至下午三四点钟,家里突然来客人了。到门口会大声问一句,“家里有人吗?”主人听到后会迎到门口,请客人进屋连忙招呼道:坐坐坐、请坐。相互之间亲切地问候着,倾诉着见面之情。

老辈人非常执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家的客人,尚未安坐,主人总要客套一句“早餐用过没有?”,如果客人说没有,主人家就会精心安排,餐后品茶谈心。

女主人先去给客人准备餐食。那时候条件差,家里有面条、粉轧、黏粑粑(用粳米做的米面)最好不过,汤汤水水也是心意。待客人垫饱肚子后,主客之间则继续品茶聊天。


各就其位

如果客人临时造访,菜肴来不及更多的准备,最多比平时伙食稍稍好些,客人都会理解。即便如此,主人总是显得很不过意,一再说着客气抱歉的话。表示对客人的招待不周。

对提前知晓客人来午餐的,主人家会做很认真地准备(客人通常在十二点前到达。尤其正月里拜年,特别忌讳十二点后到人家去做客的,不礼貌。尤其主人家有老年人的)

正当主客之间聊得正欢的时候,主妇一声说,当家的,不要聊了,请客人上桌准备吃饭吧。“坐、坐、坐”,宾主重新落座。尊贵的客人应按次序各就其位。过去的桌子一般都是四方桌,四周都是长凳子待客人落座,落座也有讲究的。

最尊贵的客人,面南背北坐在上方首席位置,一条长凳子的东边位置。主人坐在西边。也就是主人的左首坐的是客人,我们的礼仪向来是以左为尊。也就是通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长条凳,一般至少坐两人,有时候可以坐到三人。宾主落座时,不可以直接从长凳上跨过去,需要从凳子下方绕过去到该坐的位置落座。宾主落座后,主人宣布家宴开始。


杯斛交错

无酒不成席。来了客人,主人会主动敬酒。肥西有句老话说,主不动,客不饮。桌上的第一杯酒,由桌上的尊者(比如有人家专门请德高望重的尊者来陪客)或长者(比如主人的老父亲)斟满第一杯酒,敬奉给今天来客之中最尊贵的那位客人。客人接受敬酒喝完自己面前的那一杯。其次,岁数小的,辈分小的,依次向年长者、尊辈们敬酒。最后,年长者再依次回敬晚辈和岁数小的。那时来客吃饭不像今天的饭桌,有些场合宾客一起同饮三杯或四杯后,然后再分别敬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压轴菜鸡鱼肉圆四样大菜已上齐备,尤其圆子一上桌,就意味着酒差不多该结束了。杯斛交错,岂不快哉。主陪此时见客人们的酒正恰到好处。他就会朗声说到,今个对不住大家,酒就到此结束,待会大家门面酒干了,就给大家带饭了。于是乎,大家同干一杯团圆酒,圆满。这时候,女主人则用大盆子将饭盛来,顺序给大家面前的碗上盛满。庄稼人实在,担心客人吃不饱,尤其是生性比较愚拙(西乡人口中的愚拙指的是拘谨放不开的意思)的客人。我们有的是办法,女主人会安排半大不小的孩子提前盛好饭,佯装到餐桌前送菜,待走到某位喜欢“愚拙”的客人背后,趁其不备,将饭直接卡到客人碗里。我们叫做“央(yang音:平声)饭”。这时候,被央饭的客人这时会显得面有难色却开心,主人则会给他打圆场,吃饱,吃好,吃菜。

再顺便提下过去老百姓日常家中用餐的礼节。家中老人桌上就座,必须老人家先动筷子,其余人才可以夹菜。再看看现状,酒桌上一家老少夹杂其中,一些年轻人和小孩们,才不理会老人动不动筷子呢,一个字,搞。让人匪夷所思。


生亲上门

对于生亲(通常指的是新女婿新媳妇,第一次到主要亲戚家)上门做客,如何做得让主人点头赞许,这需要新人们真得要学学礼节呢?我好奇地问起接待新人们的规矩唻。

刘老先生呷口茶水,静静思索了片晌,才慢条斯理地道:至于新女婿或新媳妇第一次到亲戚家去做客,都会提前商量好了,让对方开始精心地准备,一般不会贸然前往亲戚的家。

过去生亲进门,尤其是一些男士戴着帽子到人家拜访做客的。生亲或者第一次到人家做客,到大门口时,他一准会把帽子摘下双手捧在胸前,向主人家里行了鞠躬礼后,客人方才进门等。如今我们很多人总是觉得西方那些绅士文质彬彬,其实这些在很多年前,我们的老辈人早就是这么做的。脱帽进屋的这一幕,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也会觉得他很“绅士”。看看反映民国时代生活的电视剧,不乏这样的镜头。

做客前几天,家里的长辈私下和儿子媳妇或女婿闺女“传授秘籍”:酒量一定要节制,不会喝酒或不胜酒力者,万不可以一口一杯。即便不能饮酒,杯中酒是要斟满的,“酒要满杯,茶需七分”,这是待客规矩。新人们不可以不善饮酒而拒绝斟酒,否则会被视为失礼。以茶代酒,新人上门一般不轻易为之。酒力弱者,可举杯示意或浅浅呡下以示礼貌。

鸡鱼肉圆是酒席标配大菜。按现在的说法是硬菜。只有贵客来临或家有大事喜事时,这四道菜才全部上齐,以示隆重。上这四道菜时,生亲,这里特指的是新人需站起来以示谢意。硬菜,制作时间长,烹饪也费事,煎炒烹炸间倾注着主人待客的热情,体现着对客人的敬重之意。这时候,新人站起来是对主人劳动的致谢和尊重,起码的礼节。大菜上来后,主人都会邀请大家动筷子尝尝。作为生亲可千万不能如此的“听话”,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动筷子。这时主人会用公筷奉菜,这是对新人的一种高贵的礼遇,你得微微欠下身子说声“谢谢”,让主人觉得你是个懂得规矩之人,上抬举。

一顿饭差不多过把多钟头,该结束了。新人相对比较拘谨些,伸箸时会懂得节制些。年轻人相对吃得快一些,要等一桌人都吃完,再将空碗放在桌上,将筷子担在碗上。切忌,一大桌子人都还在津津有味地吃,品尝着主人家的菜肴,“啪”地一声,你把碗筷往桌上一推了事。即便你真想放下碗筷,尚有他人在吃,也得对还在用餐的他人说一声“各位长辈、哥哥嫂子等慢用”。这是对座中尚在用膳客人的一种礼貌。


热手巾把
(把:平音)

老辈西乡人有请客人饭后擦把脸的习惯,显示对客人尊重。尤其酒上头之后,这时客人擦把脸,会让大脑一下地清爽许多。笔者记得那时来人,这厢客人刚放下饭碗,主人吩咐人打来热水,用干净毛巾整出个手巾把来,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擦下脸。客人们都会说声谢谢。那厢,主人已经重新序好茶水。如今呢,条件改善了,桌上放着餐巾纸,拿个一次性纸杯泡茶,看似卫生,其实缺少了人情味。你说餐巾纸和一次性纸杯是挺方便的,事实上总感觉缺少点味道啥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凡事都图个快捷,每个人都如同猫尾巴上栓着个炮仗,都显得火急火燎的。看似简单了,省事了,事实上让生活缺少了一种仪式感。还拿刚才的泡茶来说,如果你到人家做客。主人用洗刷一净且又高温烫煮,有条件的家庭用经过消毒柜消毒的茶杯泡上一杯绿茶,与从一摞纸杯中抽出一个来泡上杯水,你从心眼里到底喜欢哪一个?你又会觉得使用哪一种杯子泡茶,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呢?还有饭后主人热情地递上刚拧的手巾把擦脸,感觉能不好些嘛?


待客寄语

听罢刘老先生对过去西乡坊间待客礼仪的介绍后,我不禁想到,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人如此“不拘小节”,难道是受成大事者不拘泥小节的话影响?还是如今口袋鼓了,财富多了,而脑袋变“空”了?还是觉得更前卫了?说起来,老一代人很多都是目不识丁,却是有文化的人。国学专家鲍鹏山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话的大意是,不识字的人不代表没文化,农村老太太不识字却能说出一套套有文化的话。如今很多人文凭“厚重”,却和有文化沾不上边,有文凭并不代表就是有文化。看来我们需重新审视下对“文化”二字的认识。

正如刘老先生特地给我整理的待客之道所言,这些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之一,需要弘扬的。客来远接,揖手相迎,相互拥抱;客户远送,相互不舍,举手示意;礼貌待客,旧日讲究的人家客厅有对联可以管中窥豹,上联:坐上坐请上坐,下联:茶上茶上好茶。待人接物,礼貌谦让,人敬一尺我敬一丈。虚情假意,人际沟墙,真诚相待,如沐阳光。

待客之道,既是处世哲学,也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体现。处事低调一点,本着谦虚为怀。人常说,满招损谦受益。就连二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听着刘老先生聊着合肥西乡老辈人的待客之道,让我感慨颇多。在时代列车飞速奔驰的今天,我们应当汲取过去待客之道其精华,辩证地改良那些不适宜现代生活节奏的“规矩”,做到古为今用。难的,不是我们没“规矩”,难的是我们很多人自以为以不懂规矩为“时尚”,对很多“好规矩”嗤之以鼻,认为是老古板、旧封建、不开窍、死脑筋。总以为外来的东西都是香饽饽。其中的对与非,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

朱群生,安徽肥西人,曾在媒体上发表过文章。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