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山:方寸之间展乾坤
文摘
文化
2024-11-07 17:31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白居易在他所撰的《画记》中认为:“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这所言“似”与“真”,是艺术成型的基本功,也就是“师造化”,故虽说“诗、书、画、印”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将其发扬光大者当属强调“书画同源”的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逐渐垄断画坛,诗书画印四者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直至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之辈将“诗书画印”的融入创作和鉴赏高度推向文化之巅。古语有云:月满则亏,盛极而衰。中国书画史发展到近代以来,由于书画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加之受到西洋艺术的影响,“诗书画印”同修的艺术传承出现了相当一定时间的“断层”,也出现了新的格局。令人欣慰的是,在“为皖之中”、襟江带淮的古城庐州我们竟然看到了“书画合璧”“书印互通”的文艺新貌、新境地,这意味着以多元的艺术特征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书画艺术传承形式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崇文庐州,钟灵毓秀。在这偌大的地界上有“书印互通”之功的典型代表,我以为,除了师承国画大师萧龙士的弟子谭作春先生,就不得不提到与我心照神交已久的篆刻俊才王贤杰了。说起来颇感惭愧,王贤杰之名我虽如雷贯耳,却始终未能谋面。我料想,这大约是上天在给我们酝酿一场难忘的“机缘”罢。王贤杰乃何许人也?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肥西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以篆刻和书法见长。其人低调内敛、敏而好学。仅用寥寥几句来概括一个人,总觉得有失妥当,但我想王贤杰兄不会在乎这些虚名。业界人士有美誉,认为他能达到如今的成就除了本身就兼具高超的洞察力和创作力之外,还得益于他善于研究和“闷头做事”的谦厚性格。不说过头话,不做有愧内心事,王贤杰是低调、内敛的。以哲学味享誉时代的作家周国平曾说: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的确,王贤杰少言务实,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代替平庸的话语。何以言此呢?前面说到我与王贤杰鲜有交集,但他在得知我喜好篆刻之时,竟撇下自己的诸多要事特地为我治了一方闲印。收到印章之时,一股暖流淌过胸口,其诚挚之心令我忐忑汗颜。于是匆忙在微信中聊表谢意:古拙雅致,印韵悠远,感谢赐印,兄弟有心了。“谢谢兄夸奖,喜欢就好。”贤杰兄发来回复。喜欢,怎能不喜欢?指尖轻轻地摩挲着温润如玉的印石,双眼贪婪地掠过印上的一丝一毫。精致小众的鸟虫篆书“清风明月”赫然入目。说鸟虫篆印小众,是因为它源于战国,盛于两汉。魏晋之后逐渐衰微,复兴于明清,如今经由贤杰之手再次让其发挥出了极大的欣赏和研究价值。此类印章以私印和吉语印为主,取法高古,刀势曲折,清逸素雅,结构严实,章法和谐,间或掺入栩栩如生的鸟虫形状,视之、用之别具一格。又因其刻法蜿蜒盘曲,很难“一刀过弯”而更显每一枚鸟虫篆印的弥足珍贵。古人云“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那么,王贤杰于我便是“对吾言者唯当贤杰”。君子之交缄口于心,大抵贤杰兄知我向往“清风明月”之心,是故在篆刻时特地选用寮石为印,颜色分明,层叠如山,颇有山间清风之感。轻戳印泥,白纸钤印。鲜红的鸟虫篆印线条精美,结构平均,不失古韵,赏罢如获至宝。可以看得出,王贤杰定是受过严格传统文人书画的训练,亦受到汉唐、明清篆刻的影响,重意趣而轻笔势,求空灵虚静的意外之象;在刀法上,他追求印面秩序,采用均衡型章法,形式规范,屈曲匀满。印面基本不留过多的冗余空间,整体质朴自然、清朗无尘,于方寸之间展露乾坤。说到底,“书画印”不是几种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建立在艺术家独特的思想统摄之下,形成具有共性审美的风格趋向。显然,王贤杰以书入印、以画入印、以意入印的篆刻之道是成功的,颇具古韵遗风。诚然,师法古人也许是篆刻家们的求艺之道。但是,汲古出新、独辟蹊径,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彰显时代精神、演绎庐州人文,却是王贤杰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的方向。窗外秋色渐浓,我想这个时候王贤杰一定还是老样子,端坐“贤庐”(他的工作室名),左手抚印,右手持刀,情自心端,流在指尖……林微山,原名张翔,字道远。安徽六安人,现居合肥。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或网络文化平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