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杰:《昆虫记》是孩子们必读的名著

文摘   2024-11-08 17:3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读 书

《昆虫记》是孩子们必读的名著

■ 徐宏杰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孩子必读的”名著,是看世界的窗口;孩子们喜欢的《苍蝇的生活》一节,是阅读《昆虫记》的“窗口”。

01

《苍蝇的生活》节选自《法布尔观察手记——苍蝇的生活》(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何晓敏、武英译。原文收在《昆虫记》第8卷)。

法布尔出身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童年是在离自己家村子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年幼的法布尔已被乡间的蝴蝶、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他每天拿出大部分时间观察、了解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因此,很早就为他毕生对昆虫世界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苍蝇的生活》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我渴望拥有一个池塘,一个不会受到路人打扰的池塘,就坐落在我的房子的附近,长满了一丛丛的灯心草和一片片的浮萍。当我闲下来的时候,我可以坐在池塘边的柳荫下,沉思水中的动物的生活,一种更为原始的生活,比我们的生活更容易,其中的友爱和残忍也更简单。”这是作者梦寐以求的观察、研究昆虫的执著追求;辽阔的原野上,许许多多的昆虫故事进入了法布尔观察的视野。

春天的和煦阳光下,山楂花盛开了,蟋蟀弹琴歌唱,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刻,作者走在路上,有时会碰上一只死于非命的鼹鼠,抑或是一条被石头砸死的蛇;正在疏松土地的鼹鼠和正在阳光下蜕换新装的蛇,原本是无害动物,很快变成散发出臭味的腐烂尸体。面对这两个死于非命的小动物,勤奋思考的法布尔想到了两个问题:“物资是如何聚合而形成生命的”、“当生命死亡时物质又是如何分解的”。这更引发了作者进一步深入持久的观察,是长久以来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探思考与探索。

“那些最后到达的最高级的食腐动物值得最优先加以叙述。它们是苍蝇,各种种类的苍蝇。”作者在旷日持久的观察中,发现有三种绿蝇经常光顾他的“空中陶盘”工作室:即丝光绿蝇、食尸绿蝇和铜绿蝇。法布尔认为,最值得关注“绿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的最为华丽的苍蝇,金光闪闪的苍蝇。在这三种绿蝇中,丝光绿蝇比食尸绿蝇大,干起活来也更快。

法布尔在观察中发现,丝光绿蝇是一个巨大的苍蝇家族。“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一动不动地呆在阴暗的腔骨里排卵”的丝光绿蝇在辛苦地“生产”,比较准确地清点“挤成一团”的丝光绿蝇产下的卵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一家族放在陶盘里培养,然后清点埋在沙子里的蛹,结果找到了157只。初步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但是丝光绿蝇和其他的绿蝇一样,隔开一段时间就会产下一组卵,最终会是一个“巨大的家族”,难以置信地“人丁兴旺”。

法布尔还认真地观察到,和丝光绿蝇不一样,聪明的铜绿蝇“分期分批”地产卵。今天产卵的地方,或许是死亡动物的身体下面的空间。共有八位母亲在履行母亲的职责,不可思议的先是这只苍蝇,然后是另一只苍蝇,或者一次是好几只苍蝇,消失在隆起的弧形之中。它们在鼹鼠的身体中停留了相当一段时间。其他的苍蝇留在外面等着,但是它们再三地飞到洞穴的入口,看一看里面发生的事情,以及那些早进去的苍蝇是否已经完事,那些最后终于出来的苍蝇停留在鼹鼠的身体上,等待着再次轮到它们。看起来这些母亲们像是训练有素的。

在这些红眼圈的严肃妈妈的周围,是图谋抢夺的蚂蚁。让人意想不到的“窃贼”来了,有许多蚂蚁叼着铜绿蝇的卵扬长而去。蚂蚁是如此大胆,就在排卵器的下面实施它们的偷窃行为。然而产卵的母亲没有为此分神,蚂蚁们自行其事,铜绿蝇的妈妈知道她们的子宫里是如此富有,完全可以弥补蚂蚁偷窃所造成的损失。

法布尔还描写了一个令读者吃惊的场面:实验过程中,阔口瓶里装着一条一码半长巨大的蛇,在这块肥肉充分溶解的过程中,陶盘变成了一个泥坑,无数的苍蝇幼虫在泥坑中打滚,其中有铜绿蝇的幼虫,也有灰麻蝇的幼虫,在法布尔设想中,它们的身体的所有表面都可以进食,即在用嘴吸收肉粥之外,还有一种用皮肤吸收肉粥的奇怪的进食。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苍蝇的食物要先行“液化”。

此外,法布尔还强调了苍蝇的勇敢、固执与大胆的特性。通过引用史诗中的比喻、希腊传说、中国《诗经》、日本俳句以及儿童谜语歌等材料,所展示的不仅是苍蝇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还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既描绘了苍蝇的生物学特性,还通过优美的语言赋予了苍蝇的文化象征意义。

最后法布尔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总之,苍蝇幼虫,也就是蛆,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伟力。为了使曾经活着的生物的遗体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新生,它软化和浓缩动物尸体,提炼它们的精华,使呵护万物成长的大地得到滋养和浇灌。”

“苍蝇的生活”,是一个能够观察到精彩的昆虫世界的窗口。

02

亨利•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写得非常朴素和优美,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写成了优美的散文,让读者不仅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对生活的认识,更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并由衷地产生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

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实验,记录下了昆虫的本能、习性等。在这部巨著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1879年,55岁的法布尔把20多年的观查资料编辑成书,《昆虫记》第一卷出版,三年后《昆虫记》第二卷出版。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大约每三年出版发行一卷。

法布尔的一生最值得人们赞扬的一件事是:18793月,法布尔用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乡村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此后,在此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却是昆虫钟爱的世界,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这里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天地。他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矢志不渝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这位“荒石园”主人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诞生了伟大的10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

鉴于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斯德哥尔摩科学院授予他最高奖励:林奈奖章,同时,人们赞誉他“解放了科学”,“是学识渊博的博物学家,是现代含义上最出色的当之无愧的诗人。”法布尔巧妙地以“虫”观世界,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百态,使这部书成为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经典。在我国,《昆虫记》曾得到很多人的好评。巴金先生评价:“《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学识渊博的法布尔的一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切换得游刃有余,他拥有一套独特的思考学习方法。童年时就对大自然和昆虫拥有深深的喜爱,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他一生中,写过《天文学入门》、《几何学入门》、《地理学入门》、《极光》、《大地》,等等。如果说有一部书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去触摸法布尔的学习方法,非《昆虫记》莫属。

如果换一种眼光,似乎可以把《昆虫记》当作作者的自传,一部很奇特的自传。

《昆虫记》描绘了一个法国小男孩在乡村度过的夏天。七岁的主人公帕斯卡尔,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对大自然的微小生物,特别是昆虫世界充满了兴趣,开始探索他家附近的田野和森林,收集各种昆虫并研究它们的习性和行为。通过观察和想象,他创造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并将其填充在一个昆虫王国的故事中。在这个王国里,帕斯卡尔给每个昆虫都起了名字,并想象出他们之间的纷争、友谊和爱情。渐渐地他发现昆虫世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昆虫的身上,他学到了坚强的生存意志、互助合作和勇于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帕斯卡尔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相同之处。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领略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并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通过帕斯卡尔和昆虫生活的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童真的美好。主人公帕斯卡尔的深入观察和丰富想象,使这本书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深受成人世界的喜爱。

法布尔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态”、“生命的过程”、“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密切交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法布尔的一生致力于观察和研究各种昆虫的行为和习性,用30年的时间方才完成了他的巨著,这部作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昆虫知识的普及,引导青少年亲近昆虫,热爱生命。《昆虫记》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

作为科学家,一位用心去观察、用爱去体会昆虫的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研究是充满诗意的,他从不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是充满爱心地在田野观察它们,跟它们亲密无间。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些鲜活的生命,昆虫在他的笔下是生动、美丽、聪明、勇敢的,他说他在“探究生命”,要“使人们喜欢它们”。他的心思如同孩童般纯真,他的文笔也像孩童般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要让厌恶这些小东西的人们知道,微不足道的小小虫儿有着许多神奇的本领,它们勇于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还要在这个世界上争得生存的空间。

《昆虫记》是一部讲述昆虫生活的长篇生物学著作,涉及到100多种昆虫的百科知识,生动而有趣。1879年第一卷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耗费了作者近30年的漫长时间。《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6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是世界史上的奇迹!从法布尔的生花妙笔所传达出的昆虫和人类生活之间的种种有趣的故事来看,《昆虫记》确实是“一部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03

法布尔在昆虫学研究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路。他的研究曾遭遇到正统力量的责难,特别是同僚因为他的博物讲义太有趣味,都妒忌他,把他叫做“苍蝇”,进而又运动他的两个老姑娘房东,以讲义里含有非宗教的内容来攻击他,把他赶了出去;许多学者又非难他的著作太浅显了,缺少科学的价值,等等。

法布尔在《荒地》一文中说:别的人非难我的文体,以为没有教室里的庄严,不,还不如说是枯燥。他们恐怕一页书读了不疲倦的,就未必含有真理。据他们说,我们说话要晦涩,这才算是思想深奥。……是的,我的书册,虽然不曾满装着空虚的方式与博学的胡诌,却是观察得来的事实之精确的叙述,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在此基础上,法布尔运用观察昆虫的实际过程全面地驳斥了他们:“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却是探究的是生!”一针见血,铿锵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科学性!

法布尔有句名言:“勿庸讳言,昆虫学领域应该保有少许天真。” 他在乡间学校里当理化随后是博物教师,过了一世的贫困生活,持之以恒的研究才使他后来获得极高的名声。法布尔生前勉励一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要坚韧不拔地干,才能战胜困难!”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决不能自暴自弃”。

《昆虫记》有一个 “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的副标题,我们可以从这个副标题读出,法布尔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用人们感兴趣的语言修辞,描绘出如同人类的昆虫生活。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孩子们,读《昆虫记》既能激发出他们亲近自然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作者根据大量长期观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习性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

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此外,还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杂技演员屎壳郎”,“音乐演奏家蟋蟀”,“歌唱夏天的精灵蝉”“打洞专家象鼻虫”,等等。

《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生活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孩子们,很难实在地去接近这些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小生灵”而应该有的真切感受,但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能够让这小小的昆虫世界,以充满知识、趣味、美感和现实的生活形态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在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出版过多种法布尔《昆虫记》的节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鲁迅曾把《昆虫记》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希望“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周作人则更加推崇这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他说,读这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还引用戏剧家罗斯丹的话赞扬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

《昆虫记》是一个奇迹!是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是一部解读不尽的书。 20世纪的中国,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两次不同的“法布尔热”:世纪初,“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昆虫记》主要是作为一种优秀的“科普读物”在读者中推广,人们看重的是昆虫知识,关注的人群则集中在“知识阶层”;世纪末,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在沉痛教训面前人们开始领悟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许多昆虫在内的种种小生灵,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昆虫记》是一部让孩子从小读到大的名著,同时也是中小学必读必考的名著。”目前我们所能见到出版发行的多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都大受欢迎。确实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昆虫记》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孩子们的阅读、学习中——

近年来《昆虫记》被选入了教育部部编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以及“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和各大出版社推荐的名著阅读。2014年列入人教版语文同步阅读•课文作家作品系列;20204月,还作为教育部推荐书目、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图书,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和广大中小学生见面;其中一些著名篇目,如:《绿色蝈蝈》、《松树金龟子》、《蟋蟀的住宅》、《蜜蜂》等,入选各省不同版本的中小学教材。一部蜚声世界童话般的昆虫故事,向广大的中小学生展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和生动,传递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04

法国大文豪雨果高度赞扬《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不愧为“昆虫的荷马”。这是因为法布尔的《昆虫记》如同古希腊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一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维吉尔在文学上象征着古典与传统的结合,法布尔则将这种传统精神应用于自然科学、昆虫世界的研究中。

随着《昆虫记》的传播,法布尔的才华受到许多文人学者热烈赞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都对法布尔竭尽赞颂之能事;还因为《昆虫记》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的科学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称法布尔为“无法仿效的观察家”,并于1859年在他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高度评价法布尔是一位“罕见的观察者”。

1909年,《昆虫记》第11册——关于萤火虫、甘蓝菜上的青虫等开始研究,此时的法布尔身体已十分衰弱。191043,在米斯托拉的呼吁下,召集学生、友人、读者,举办庆祝仪式,这一天定为“法布尔日”,《昆虫记》自此扬名于世界,再度荣获雷自旺•得努尔勋章。法国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遗憾的是,评委们还没来得及做出最后决议,这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因贫病交加于1915年与世长辞,享年92岁!让人欣慰的是,法布尔出生的地方,在撒•雷旺小学老师——卡巴尔达夫人推进斡旋之下,以博物馆名义保存至今。

法布尔《昆虫记》的科学观察直到今天依然传颂在全世界科学的圣殿。当我们深怀感激与感动去亲近自然,去欣赏这如原始林泉原野上春风般清新自然的文字的时候,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法布尔。“法布尔的那些极富天才的观察,令我们痴迷得毫无倦意”——罗曼•罗兰。

为了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法布尔,我们还必须关注他曾经提出过的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关于这个问题,法布尔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为了追求真理、探求真理而“吃苦”,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周作人对《昆虫记》的肯定与赞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突出了法布尔“持之以恒的研究”的“法布尔精神”。

大概是出于对法布尔的仰慕,文学家周作人于19247月创作了著名散文《苍蝇》。引起广泛关注的散文《苍蝇》,立意新颖,描写细腻,从儿时玩苍蝇写起,充满不同的情趣,特别是神话传说的引用,赋予苍蝇以人的美貌和情感,读起来饶有趣味——“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有点喜欢它。”甚至喜欢到乘大人们午睡的时候,在院子里瓜果皮瓤上捉得苍蝇,进而认识了它们的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

作者还介绍了有关苍蝇的丰富知识:古希腊路吉亚诺思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据此可知,大约在2000年前的小孩就开始玩苍蝇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里说有一种苍蝇,乘土蜂负虫入穴之时下卵虫内,后来蝇卵先出,把死虫和蜂卵一并吃下去;《诗经》里说: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又云:非鸡则鸣,苍蝇之声。这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苍蝇的文字了。

令人厌恶的苍蝇竟然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传神!无疑在童年周作人生活的“百花园”中培养了他对生物世界的特殊兴趣,以至于才能在《苍蝇》中,将人们憎恶的丑陋、肮脏的东西引进了文学的殿堂,从纯文学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写得很是别致,甚至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散文评论家张恩和指出:“《苍蝇》一篇,作者用各种手法,从不同的方面,把人们厌恶的苍蝇写得这么可爱有趣,不但显示了他的艺术眼光,也显示了他的艺术本领。”在《周作人散文欣赏》一书中,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家阿英先生赞誉《苍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正式作为正统小品文的美文’的发端。”

我又想了鲁迅先生。

1926年,鲁迅先生在著名的童年生活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下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童年生活,再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儿童乐园——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采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这段著名的美妙文字,可以视为孩子们喜欢的“昆虫记”,告诉我们,孩子们观察微观世界通常是从观察昆虫开始的。

徐宏杰,安徽广德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40余年的教龄分为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两个阶段。1998年评为安徽省特级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辑为《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10册),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已退休。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