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友:“小”与“大”

文摘   2024-11-04 17:3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随  笔

“小”与“大”

■ 张广友


这些天读书上了瘾,坐在窗前的书桌前,一字一句地读起季羡林、陈寅格、莫言的书来。读着读着想到了大与小、多与少这些体积和数量的词来,想到了去延安见到了毛泽东的卧室兼书房,想到延安的礼堂,又想到时下老板们的大办公室来。

几年前去延安,走进中央领导人住过的窑洞,最叫我终生不能忘记的是毛泽东主席住过的那一间。一张木板床、一张木头桌、一把木靠椅。床是小的,桌是小的,椅子也是小的,唯有毛泽东主席的心胸是大的。在这里,他谋划着中国和世界,谋划着战争和战役战斗,谋划着建设和百姓,谋划着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怎样坐在一条凳子上。在这间小屋里,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泌园春•雪》。在这间小屋里,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篇章,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4卷)收录的158篇文章中,就有112篇是在延安的小窑洞里写成的。也是几年前了,我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里是毛泽东主席发出两个“务必”的地方。在西柏坡的会议室里,没有豪华的主席台,只有几张拼在一起的桌子;没有靠背的椅子,只有一条条长凳;没有宽大的会场,只有一栋大一点的屋子。这同延安的会议室差不多,延安的会议室长不到二十米,宽不到八米,没有固定座椅,没有灯光设备,但是,《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却是从这里唱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却是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简陋的西柏坡会议室也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更有意味的是,194686日,毛泽东主席坐在延安窑洞的小板凳上,同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古论今,说天道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就是在这个小屋里发出的。恰恰相反,国民党政要官员的办公室个个都是大的,会堂是大的,蒋介石的住宅是大的,但他们的心胸是小的。大与小、小与大,都是相互作用的,往往有着“大”的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胸却小的可怜,而仅有“小”的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胸却大的很。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心大者胜,心小者败。这就是一种人们实践过的规律。

伟人是这样,学人、凡人也是这样。当年司马迁被宫刑以后,要创作《史记》,其条件之差是可以想到的,不仅生存条件差,更重要还忍受着宫刑的精神折磨和痛苦,但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小环境,却创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大著。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歌德巴赫猜想时,住的是不足5平方米的房子,室内潮湿浑暗,而他的演算纸一张张装满了麻袋,最后摘取了伟大的研究成果。在我们的凡人中,我接触最多的是我们身边的学者型的老人。一是我敬重的县委党史办老主任、教授级编审员吴孝桐老人。他是离休干部,一生不知写了多少文字,改了多少文字,编了多少文字。可是你知道吗?这位老人是在半间小屋里进行的。他住在平房里,倚窗户放了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靠北墙就是他休息的床。没有专门的书房,书放在墙角的大架子上。我去过他家多次,每次去都看到他在伏案写作,不是自己创作,就是给人修改文章,小小桌子上摆的都是笔纸,红蓝水笔改写过的文稿,密密麻麻的,我看后,从心里佩服敬重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二是我去过几位年迈的书画家的家,不仅是他们的书画作品吸我眼球,而他们的那种刻苦治学,勤奋创作,不计名利的精神更感动我。法院老干部陈明新老人在他半间的书画室里,或写字、或刻章,室虽小却很雅,最值得感动的是他的爱人,离休干部杨阿姨总是当好后勤部长,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谁去谁都夸赞。梅村中学教师王宇恒先生住在窄小的房子里,书法桌子很小,几乎铺不开四尺宣纸,可就在这样的小桌子上,他的书法老有长进,而且还创作了汉外语一体的文字书法,受到国内外人好评。教委退休干部王爱平老师,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特别是诗词底功厚重,书法创作和研究水平很高,可是走进他的住宅,实在叫人感叹,书法桌子是用块木板支起来的,他的腰不好,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写字常常不能站立。他还是老年大学的老师,讲诗词书法。像他这样的年龄,他这样的学历、学问,在我们县就是高的了,可是他的小环境也是很不好的。象这样的老学者们,在我们县可能还有许多,只是我还没有直接接触到。

以上我说到的吴孝桐、陈明新、王宇恒、王爱平几位老先生,只是代表而已,在乡村可能还有。他们虽然处在小小的环境里,却都在我县的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孝桐先生作品甚丰,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书画研究等方面都是专家,堪称我县一宝。陈明新、王宇恒、王爱平三位先生在书法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王爱平先生还是我们县的“诗仙”。我从伟人名人说到凡人,而且是身边的凡人,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伟大出于平凡,艰苦酿造辉煌。

斗转星移,时空巨变。当下的我们已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房子变大了,桌子变大了,椅子变大了,我们行走的道路变宽了,我们乘坐的车船飞机变先进了。世界离我们变近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宽了,我们生活的节奏变快了,我们在这样的“大”中应该干出更加辉煌的大成就,不然我们就有悔于这个时代。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在窑洞里的小房子里能写出传世的文章?为什么时下的我们在大又亮的办公室里却写不出好的文章?为什么在没有书读的苦难日子里的人求知欲很强,读书背书上瘾,而今天到处都有书可读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呢?为什么条件越好越不出成果,而条件越差却出成果?一个个问号,值得深思,深思一下有好处,会激起我们学习的动力,会点燃我们劳作的热情。

张广友,笔名张迅,山东省微山县人。十六年军旅转业地方工作,现已退休。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在《人民日报》和军内外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出版《回味》《学与思》《实话实说》等六部散文集。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