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一望千年仁里风|文旅中国

文摘   文化   2024-11-05 17:3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文旅中国

一望千年仁里风

■ 凹  凸


依山傍水的古村仁里,历史上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全村人大多姓程,为理学大师程颐、程灏后人。村内有三街十八巷,四座村门楼,三座明清古祠堂……千年仁里,厚重深沉且儒雅端庄。
——题记

一踏进皖南绩溪的土地,我便坚信了胡适先生说过的话:每走进一个山村,就像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人间六月,夏满芒种。此时,绩溪的山山水水都染上了翠绿,翠绿得如一张网罩住了山川大地。走进水墨丹青的瀛洲镇仁里村,终于眼见为实地明白什么叫“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风从街巷深处吹来,沐浴其间,仿佛时光穿越千年,梦回到见仁见礼的古老徽州。

走进“迎熏门”之称的南门,一眼就看到了中街上飞檐翘角的光启堂。这座流经千年岁月的古祠堂,三进五开间,气势仍在,恢宏依旧。门前的明水渠,不知道流淌过多少滴落的雨点,深深浅浅的,一如这祠堂里进进出出的人流;构筑护卫的石栏杆,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的,曾抚慰过几多怀古的凭吊之人。左右两侧的垣门,门楣上刻有的“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又承载着多少仁里人“光前启后”的期望?高堂内悬挂的“光启堂”匾额,早已被时光涂成斑驳一片,满是过往的印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笔一画,见证的是程氏世家曾经的荣光。雪白的墙壁上,一张张“名人荟萃”榜,展示的不仅仅是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更是一种仁里人的家国骄傲和精神图腾。



世间事,耕读好。——这是仁里不息的世风;竹荫连古巷,文字见诸孙。——这是仁里常见的风景。涵情书屋、平山文社、农麓草堂、柳庄书社、石泉书院、怀林书院、南岗书院、龙屏书院……这里如此众多的学堂,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如天空的烟云消散而去,但历来崇文重教、讲究儒学礼仪的古村人,心中早就刻骨铭心地烙印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繁花之境,延续至今而使仁里“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不穷”。看,村史路上走来的英杰:明有进士程辂,官至兵部给事中。清有翰林程秉钊,为翰林院庶吉士。近有程乐亭、程本海、程宗鲁、程士范、程艺、“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再看,著名学者胡翼谋、乡村教育家程本海、文学家汪原放、翻译家王子野、铁路建设先驱程士范、数学教育家程仰垓等学者贤士,他们或徽杭古道口,或新安江码头上,走向东南西北的远方。原因是,一直古今延续的思诚小学,总是牢牢地站在思诚学堂的遗址上风雨不动,传承着厚厚的耕读气息,呈书声琅琅如浪,在三街十八巷里劲吹斯文在兹的年年四季风;再看看,一代代仁里人对“忠节孝义”的坚定承传之风,如绕村的登源河之水不曾断流,从没在古村人的心里省略或划过句号。

午后的阳光格外灿烂,仁里的每一条街巷里都是那么明亮的,把原本黑白相间、略显灰暗的粉墙黛瓦衬托得清晰而爽朗。走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世忠祠,人们不住地为这座省保单位所展示的非遗所赞叹。这时,风又一阵吹来,夹着仁里人太熟悉不过的脆亮亮歌声:“三月天气暖洋洋,姑娘双双去采桑。桑园一派绿汪汪,片片桑叶嫩又壮……”主街边,西巷口。一条青青长石条上,靠墙坐着两位耄耋老太,她们一脸的质朴,看不到一丝的表演范,可歌声却是那么的纯正、悠扬。在南来北往的观光人邀请下,她们清唱着最熟悉的劳动之美《采桑歌》。特别是那首《十绣鞋》,她俩从“正月梅花大雪开”,一直唱到“十二月,没花采,要想采花待春来……”把留守空房的徽州女人对在外经商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相思之苦,如老屋天井上空翻卷不断的愁云。这如泣如诉的歌声,曾让多少徽州女人春心煎熬如杜鹃啼血。

与石雕、木雕、砖雕和徽墨一样,民歌在仁里是丰富多彩,广为传唱的。这些来自仁里人自编自曲自唱的民谣,如山风一样淳朴,内容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爱情……村民胡美庭的母亲,就是仁里民歌民谣省级非遗传承人,老人家曾在86岁高龄时登上了央视“欢乐中国行”的大舞台,用绩溪方言演唱《十绣鞋》,给全国观众立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的胡美庭,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乡愁的旋律,总是让仁里的民歌在古街古巷里柔情地回放。



中街巷口,有一座老宅诒榖堂。青石门楼,前后三进,天井有二、厢房八间。夏荷秋菊、富贵牡丹、松鹤延年……木窗雕刻的吉祥之景,栩栩如生,繁花精致。“我爱上君无俗颜,天为老圃驻秋容”。“寒天有鹤常为伴,空谷无人自在香”,窗栏板上雕刻的对联,彰显出主人不俗的品位与见识。

原来,老宅的主人叫程上颖,曾经创立“浩有派”,是著名的徽商“八大户”之一。根深自然叶茂,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他的亲外甥,可见这诒榖堂的底蕴深厚极富滋养力。这座保存极好的三百多年古屋,从没断过烟火。耕读传家,如今的诒榖堂主人程祥月,就是程上颖的嫡系后人。他和爱人程红霞也像祖辈一样,守着朴素的愿望,保护老屋的一砖一瓦。面对外地人曾出价六百万购买时,他俩的态度毫不犹豫、一口回绝。在黄山北海宾馆当厨师的程祥月,厨艺精湛,心灵手巧的程红霞,也会几道拿手好菜。夫妻一合计,徽商情怀的心灯立刻点亮: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开餐馆。于是,新世纪的第六个年头,古民居活化新利用,两张小桌一个灶台,老屋挂出金招牌——“红霞农家乐”,让徽菜香风飘出千里外。笑意总是挂在脸上的程红霞经常说,开店十八年,她家就是按《程氏家训》三字经说的那样:“做买卖,要公道;有良心,莫奸狡。”平日里,诒榖堂是人来人往,有好多沪苏浙等地的游客专门来她家打卡:探访徽商根源、领略老宅风韵。无论客人用不用餐,夫妻俩对进门的人都是热情招呼。“老房子,有人气才兴旺嘛。”

仁里仁风,无处不在。古村巷道里,与人为善的设置都是那么善解人意:老屋中有古井,一半身在院内,一半砌在墙外,方便路人汲水;老街上的人家,在屋檐下搭起长长短短的石凳,给走累了的过往者歇歇脚,也好让邻居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晒晒太阳。仁里自古的家训《四同歌》: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这些,不仅仅表象在具体的实物与实践上,还根扎在约定俗成的习俗里,更是深刻在每代仁里人的心坎上。

徜徉在南陈梁武帝御赐的“百步钦街”上,陶醉在石板小巷里的粉墙黛瓦下,无论抬头或是低首,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出村东“宾旸门”,站在桃花古坝上,远眺是高低起伏的龙须山,近看是清澈见底的登源河,脚下是繁华殆尽的古码头……一转身,看初夏里的古村,仿佛脱出了深沉,热烈地朝我呼喊。这时,我分明看见,一望千年的仁里,正带着时代的新风款款地走来。
(本栏目由安庆大酒店赞助支持。配图由作者提供)

凹凸,安徽宣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委员会主任。曾出版散文集《忘情山水》、《岁月心旅》和诗集《孤雁从我头顶飞过》等。有散文作品获安徽省作家协会“金穗奖”二等奖、第四届华夏散文赛二等奖和第二届羡林杯生态散文赛二等奖等。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