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下,外企人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职场   职场   2025-01-26 21:57   安徽  


点击 上方 蓝字,关注 外企观CHA

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要想持续收到推文,记得星标本号⭐️!











2024年第三季度,某美资科技巨头中国区裁员名单中,工龄超10年的中层管理者占比高达65%。
一位被裁的研发总监朋友告诉我:“我曾以为外企是职业生涯的终点站,现在才发现它只不过是中转站。” 
这可能并非孤例 ,据《2024外企人才流动白皮书》显示,35-45岁外企员工被动离职率同比激增58%,而再就业周期从平均3个月延长至8个月。
逐渐显现的危机正在揭露一个残酷现实:曾让外企人引以为傲的“国际化视野”和“流程化管理经验”,在动荡的市场中正加速贬值。
当裁员潮撕下“稳定”的面具,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灵魂拷问:离开组织光环的外企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


01


与其和AI抢饭碗,不如成为“赛道设计师”


外企人引以为傲的“专业壁垒”,正在被AI和自动化工具瓦解。

财务的EXCEL专家可能发现,自己花三天整理的报表,AI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而市场部的PPT达人惊讶的是,AI生成的客情分析框架更具结构化更有逻辑......

这种情况下,很难有人不为自己的工作被AI代替而焦虑。

但焦虑背后隐藏的真相或许是:AI替代的不是“人”,而是“人的单一技能”。

外企人真正的危机,在于过度依赖流程化的“执行者”角色 , 我们习惯了用报表证明价值,用英文邮件彰显专业。

有没有想过:当机器能完成80%的标准化动作时,剩下的20%高价值空间在哪里?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2023年便启动了“人机协作升级计划”,要求所有员工完成AI协同认证。

其中某财务分析师Mary的转型故事或许值得学习:

Mary曾发现AI虽能快速生成报表,但无法解读业务部门含糊的需求(如“优化成本”可能暗指裁员、转外包或技术升级)。

于是她将Excel技能转化为“AI训练能力”,教会系统识别不同部门的潜台词,并标注风险预警标签,开发《财务需求解码器》。

让模糊的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AI指令模板,极大提高系统有效性。

如今的Mary已为多家跨国企业设计人机协作流程,专家咨询费极高,客户反馈很好:“她让我们的财务AI误判率降低了67%。”

也许未来的职场赢家,不是和AI赛跑的人,而是为AI设计赛道的人。


02


专业深度的尽头,是跨界能力的变现



在外企,深耕某个领域十年,可能换来一个“专家”头衔,但在动荡的就业市场,这种“孤岛式专业”反而会成为枷锁。


有个猎头朋友曾给我透露过一个事实:当下企业宁要五年经验+跨界能力的中层,也不要十年经验的单领域专家。

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恰恰可能来自于传统外企的“螺丝钉”培养模式,强调专精于某个领域。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市场部常常不懂供应链逻辑,技术部不理解业务如何变现......

这种“专精模式”在稳定期是效率保障,但在变革期却可能是致命伤。

当裁员潮袭来时,首当其冲被优化的往往是无法横向赋能的“专才”。

而西门子医疗前CT工程师David的转型,为我们揭示了某种破局之道:

David本来只是个CT维护工程师,但在某次行业峰会听到医生抱怨“设备参数文档像天书”后,当即意识到技术语言与临床需求之间巨大的鸿沟。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医学翻译,将“7T磁共振梯度切换率”转化为“每秒能捕捉多少次脑血流变化”,获得医生一致认可。

之后创立“医工协作平台”,为GE、飞利浦等企业提供技术文档临床化改造服务。

如今他已成立自己的公司,年营收突破千万,客户评价:“他拆掉了技术和临床之间的柏林墙”

单一领域的专家是超跑,跨界人才才会是全地形战车。



03


民企不是退路,而是外企经验的路测场


许多外企人视民企为“降维选择”,却不知转型后很大可能遭遇“文化休克”:

  • 精心打磨三个月的市场方案,被老板一句“我觉得不够爆”全盘推翻;

  • 习惯了邮件留痕的决策流程,面对微信语音指挥手足无措;

  • 引以为傲的全球视野,在“本土流量大战”前显得那么笨重迟缓。

真正的机会也许就藏在冲突里:民企的荒蛮之地,恰恰是检验外企方法论成色的测试场。

那些能存活下来的转型者,被证明掌握了“拆解重组”的生存艺术:把外企的复杂模型简化成落地的工具,再将全球经验提炼为本土弹药。

比如前欧莱雅市场总监Amily加入国货品牌完美日记后的转型故事,非常值得借鉴:

Amily进入完美日记后,将外企里的“消费者心智占领”拆解为民企熟悉的“小红书爆文率+直播间转化率”。

再用“弹幕分析工具”替代传统调研问卷,最后把年度营销预算转换为“每周热点追击基金”。

以此为基础,由她主导的“动物眼影盘”系列产品通过“争议性话题营销”(如“美妆界的山海经”等),引爆行业,首月销量破亿,充分说明“外企体系本土化改造”并非不可能。

在民企,外企经验也许像把瑞士军刀 — 不需要全部亮出,但关键时刻必有最趁手的那支。



04


创业,把“职场资源”变成启动资金



多数外企人对创业的恐惧来自于:要押上全部身家、租办公室、招团队。

但真正的聪明人发现:外企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业孵化器。

那些看似枯燥的跨国会议、繁琐的流程审批、复杂的供应商管理,何尝不是免费的商业训练课?

比如联合利华前供应链总监Tom的“轻资产创业”模式,恰恰异曲同工:

Tom在创业初期,将外企里审核过的200家供应商纳入资源库,再把以前的“断货预警模型”改造成SaaS工具,按订单量收费。

最后邀请前同事担任顾问,用“前500强供应链专家”标签获取信任。

这套模式让他无缝承接原来大客户的应急订单,首年营收达上千万,利润率一度超过老东家。

真正的创业者,可能在领工资时就已经在路上了。



05


第二曲线不在远方,就在眼前


当诺基亚那句“我们没做错任何事,但输了”成为商学院经典案例时,就该明白:组织从不会对个体忠诚,除非你能脱离组织存活。


外企从来不是避风港,真正的安全感,是你把每一份经历都淬炼成随身携带的隐性铠甲。


那些深夜改过的PPT、跨时区会议里的撕扯、为合规流程掉的头发…...这些曾让你痛恨的外企经历,如今也许该被重新认识:


  • 全球化视野不能变成“中国企业出海的罗盘”?


  • 流程思维不可以改造成“民企转型的加速器”?


  • 危机处理能力不能用来构建“一人企业的护城河”?


不要问“外企之后还能去哪”,要问“离开外企时,我能带走什么”。


当组织不再可靠时,你过去厌恶的琐事,都可能成为未来安身立命的筹码。


突然想起多年前入职外企时,HR说:“我们外企最看重work-life balance。” 


现在想来,平衡不是公司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你也许感兴趣:



加我微信,和更多外企人交流:


欢迎 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支持! 

要想持续收到推文,记得星标本号⭐️!


外企观CHA
后外企时代,一起看外企,一起聊职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