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些数字:
“商务部10月底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4%,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外资金额大跌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谈新设外商企业数量在增加的情况。
而这个数字,2023的高达40%,今年第一季度也是以35%的王炸开局的,后面慢慢降到14%,但这不难理解,一是基数高,二是新企业大都会在年初开张。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两年外企明显感觉就业情况非常差,外企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外企,正变得越来越难进了。
既然有这么多的新设外企,为什么大家却找不到工作,这些新设外企创造的就业机会去哪了呢,难不成都是空壳公司?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探究了一些宏观层面的数据,试着去侧面解释下这个现象。
首先,看一组2023年各行业外商投资的增长数字:
![]()
可以发现新设企业增长最多的几个行业是:
信息服务业:2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因为数量太少,省略了)
那么这几个增长极快的行业,其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如何呢,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以下是最近一次的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到各行业的企业数量与就业人员:
![]()
![]()
![]()
![]()
![]()
我们直接用各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以企业数量,就能大致看到各行业平均一家企业能带来的就业人数,于是就有了:
![]()
这张表格最终可以反映几个事实:
制造业最能吸收就业,总体来说平均一家企业能带来33个就业,而其中外资企业最高,达到219人。
而就外资来说,制造业就业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而增长最快的几个行业带来的就业人数不尽人意:比如批发业44个,交通物流98个,租赁38个。
外资,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就业人数最大的几个行业,基本代表了主流企业类型,而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是从业人数最低的企业,基本代表了最底层的那部分企业的情况。
这就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些近期外资特别热衷,增长很快的行业,都是吸收就业人员偏低的行业。
尽管企业数量节节高,但是,带来的工作机会却非常有限,至少和制造业比,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为什么光见新外企数量增长,却不见工作机会变多的原因。
那么另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就是:制造业才是真正的就业大户。
制造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能够生产商品,形成产业供应链,更是吸纳劳动力,保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尽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也许是好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价值链上更多的剩余价值。
但是,对于普罗大众,千万打工人来说,可能并不一定,因为就业机会会变少。
毕竟,连川普同志都意识到了制造业空心化是大问题,是救失业率的根本,抛开其他不说,他是真的“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