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有谁还能稳坐钓鱼台,岁月静好,国央企,民企,还是外企?
答案是已经没有谁能轻言躺平了。
本土企业们厚积薄发野蛮生长,终于在趟完国内市场后,开始纷纷出海,剑指全球。
外企身处这个竞争惨烈的市场,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卷起来,可以说 现在的外企,简直比民企还卷。
那些昔日的“神仙外企”们,奇招乱出,在卷“变形”的路上一路狂奔。
裁员和招聘并行:
虽然裁员常常是外企的代名词,但像这几年的裁员频次,真是前所未有。
往往是先裁员,把本年度的业绩保住,等到财年周期一过,又开始“rehire”,这样既矛盾又现实的做法,常常在外企上演。
这样一出一进的操作,虽然短期改善了财务报表,可能也达到了组织再造的目的,但是,非常的影响企业的稳定性。
临工经济盛行: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舍弃传统的全职员工模式,大量启用临时工、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模式。
好处当然是省去了很多用工成本,退人也灵活方便。
但灵活用工往往非常影响生产的稳定性,需要大量额外的岗前培训,带来很多的质量和管理风险。
精英与牛马失衡:
外企的离职率相对较低,在多年的运营后,高层和中层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底层干活的人却不见变多。
尤其这几年招聘HC常被砍掉,人走了不招,只出不进,眼看着高层越来越多,牛马越来越少。
定不下来的预算:
外企会每年做财年budget(预算),一般都是先自下而上提供计划,但现在的高层对下面交上来的数字永远都不满意。
这些数字要来回过好多轮,先一线公司做n遍,然后各region(大区)对齐一轮,接着总部再challenge(挑战)一遍,最可怜的当属财务和业务的小伙伴们,痛苦一遍又一遍。
没底的降本增效:
Cost saving(降本)的药年年吃,年年不能停。
每年都有硬指标,每年的指标只会高不会低,毛巾里的水已经拧得快冒烟了。
下面做生产率提升的小伙伴们个个搞得脸红脖子粗,一个头两个大。
但整体成本降了没,利润率是否因此获得真正增长,可能不一定有人能说得清楚。
新项目大会战:
这几年市场不好,于是找了很多新项目来争夺市场,高层自然也特别重视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经常亲自下场Review项目。
有些PM为了保证项目管理的颗粒度,一个WBS里几百条内容,几个项目review搞下来简直“人仰马翻”。
但其实有很多项目要么只是当时客户的一个idea,要么只是高层的一个临时建议,大部分项目可能都没结局,但大家还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因为不做什么可能更要命。
微信化管理:
在市场卷起来的同时,管理也开始越来越卷,有些“非外企”的管理方式也开始慢慢盛行,比如微信化管理,明明有teams,邮件等沟通方式,但却将很多工作移到微信群里管理。
还美其名曰:快速沟通,及时反馈,真要回溯信息时,要么时间长了微信群找不到,要么很多有效信息淹没在一堆无意义的回复里,反而浪费了太多时间。
外企这些操作,可以说更多的是对当下环境的应激反应,尽管看上有些变形,但实属无奈之举。
当陌生人已经在家门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谁还能美酒咖啡,把酒言欢呢,只能把篱笆扎扎好,院墙筑筑高。
对于那些走过了50~100年发展之路的外企们来说,今天本土企业们经历的野蛮生长之路,他们早就都经历过,并且成功地活下来了。
他们也早就完成了全球部署,把鸡蛋放在了多个篮子里,东边不亮西边亮。
但是,我们只有一个篮子,我们也才开始学着往别人的篮子里放蛋,我们看着人家在我们篮子有蛋,能直接把篮子掀了,搞鸡飞蛋打一场空的场面吗?
增量市场重要,存量市场也很重要。
毕竟,零和的游戏,最后很难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