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神仙外企”们已难保其身。
本土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开始野蛮生长,不光扫遍国内市场,现在更纷纷出海,剑指全球。
外企们身处这个残酷的市场,基本没有选择,只能反卷起来,可以说 现在的外企,简直比民企还卷。
今天我们就看看内卷大环境下下,“神仙外企”们的那些“神”操作:
裁员和再招聘:
裁员几乎是外企的代名词,遇到市场不好的的时候,裁员往往成了很多外企祭出的第一大招。
但是经济恢复或财年周期一过,外企的“rehire”操作也非常快,甚至裁员后又马上开启再招聘,看似矛盾,实则现实。
在这样一出一进的操作中,既短期改善了财务报表,又长期达到了组织再造的目的,所以,裁员成了外企面对挑战时常常考虑的策略。
君不见国内一些新能源车企,IT大厂们,也进行着类似的“神”操作,足见其“特别价值”所在。
灵活用工: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灵活用工模式,不再局限传统的全职员工模式。
比如使用临时工、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方式。
好处首先是省去了很多用工成本,其次进退人灵活方便,订单多时快速补人,订单少时就快速退人,只用全职员工。
但灵活用工的问题在人员技能稳定性的保证上,往往需要进行大量岗前培训,所以,一般只有一些基础性操作岗位会放出去。
组织精简:
外企人员离职率相对较低,在多年的运营后,高层和中层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底层上手干活的人却不见得会变多。
这几年经济不好,招聘人头HC常被停掉,人走了不招,只出不进,这种“高层多,牛马少”的现象隐含着巨大的管理浪费。
现在很多外企的组织架构在不断进行“瘦身”运动,追求扁平化,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层级,让决策过程更加迅速和透明。
不过经常看到精简下面的BU或国外分公司,而本部的高层变化不大,VP,SVP还是那么多。
预算控制:
外企每年都会按财年做budget(预算),一般都是先自下而上提供数字,不过经常看到上层对下面交上来的目标永远不满意,但也不明说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数字经常是来回过好多轮,先下属公司自己做n遍,然后各region(大区)折腾,接着总部再challenge(挑战)一遍,这时候最可怜的大概当属财务和业务的小伙伴们,每年都要为此痛苦小半年。
降本管理:
Cost saving(降本)的药年年吃,年年不能停。
每年都有硬指标,下面做生产率提升的小伙伴们个个做得脸红脖子粗,一个头两个大。
但整体成本降了没,利润率是否因此获得真正增长,可能不一定有人能说得清楚,
而且只喜欢统计那些显著节约的项目,投入成本却经常轻描淡写,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有时候就像在国企里一样。
新项目管理: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市场不好,生意很难做,所以上很多新项目来争夺市场,高层因此也特别重视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经常会亲自下场Review项目。
每次一条条过项目WBS(工作计划),尽可能多involve人,不管是不是stakeholder(干系人)。
有些PM为了体现项目管理颗粒度,一个WBS里几百条内容,一个review会议搞下来简直“劳财害命,民怨沸腾”。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项目要么只是当时客户的一个idea,要么是只是高层的一个临时建议,大部分项目可能都存活不了,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因为不做什么可能更要命。
微信化管理:
现在的外企陆续有一些来自大厂/民企的精英加入,当然不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肯定是健康的,大家都是双手支持的。
不过有些领导经常会带来一些非常“特别”的管理方式,比如喜欢事无巨细都管,喜欢建微信群,只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经常三更半夜在群里给大家的信息给各种comments(建议)。
美其名曰快速沟通,及时分享,真要回溯信息时,要么时间长了微信群找不到,要么很多有效信息淹没在一堆无意义的回复里,
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整理来龙去脉,到最后还要背上外企工作效率低的罪名,实在欲哭无泪。
其实,外企这些所谓的“神”操作,更多是在当下这个环境中的应激反应,虽然有些看上去有点变形。
坦白说,外企只是在本土经过足够时间的成长与历练后走出去的企业,只不过这种成长历练,动辄五十年百年起步。
今天我们的本土企业野蛮也好,创新也好,内卷也好,这些外企们都曾经历,并在其中积淀了足够的经验与知识。
百年前先驱们已经知道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因为不管拿来主义或者对标主义,学习别人的好的东西肯定有用,就如同当年华为请IBM进行组织再造,这些东西是足以撑起一个要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企业梦的。
只不过,我们回过头看时,可能发现有时候捡了玉米却丢了西瓜,这是否才是最大的“神”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