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去清迈陪读的,多了

科技   2024-10-19 19:02   四川  
抵达清迈,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我正在为上海一朋友对接清迈和新加坡的寒假营,这两个头部的国际学校的寒假插班名额要抢,一般到十月底就没了。
很顺利,一天搞定,据说近期来清迈的中国白领家庭又多了起来,裁员这一波,很多人索性拿赔偿金过来置业(持有物业的学费会少三折左右)并全职陪读。
我是没这个条件啦,也没拿到赔偿金。
不卷的家长估计想不到,这群有点家底但算不上富人的上海中产家庭,为了让孩子国际化,有多么卷。
一般一个家庭,每年投入20万让孩子在国内读国际学校,一位家长全职陪同(两个孩子居多,那就是40万),再花10万在两个孩子的兴趣比赛上(球类,乐器,等等),另外还留有5万-10万在寒暑假的出国研学上(一大一小,多个孩子多3万)。
寒暑假要挂个班几乎算标配,无非就是出不出国,去哪儿,今年家庭收入好就英美,今年收入下滑就东南亚,呆国内的少(东南亚的费用比国内低)。
这个寒假,各位家长的需求,朴实不少,不是清迈,就是新加坡。
你肯定会想这都是割韭菜的噱头,去国外两周哪里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哦。

在我的认知里,这种想法上的冲突,实则是消费习惯基数高低的不同。

比如现在中国一线城市长大到二十岁以上的人,想喝咖啡,应该不会再考虑速溶吧,没钱星巴克,甚至没钱瑞幸,也多半会买5到7元的瓶装咖啡饮,二元不到的咖啡粉递给你,你可能都看不上。

没人会争辩何种形式的咖啡因含量都一样这点,大家的消费欲望已经不止是提神,口味很重要,不能得过且过。

在泰国,在大马,在越南,至今速溶咖啡粉仍然是很多街头咖啡的标配,手冲只是小众的存在(即使越南,满大街主流还是冲咖啡粉)。

中国的消费升级真的很引领全球,现在正带着我们的东南亚邻居们一起升级。

以前,你认为英语专业背景的中国老师教孩子英语就够了,后来发现中英穿插还是哑巴英语,那就上辅导班,最好欧美面孔老师线下上课,但这还不够,生活中没有沉浸式感觉,最好直接送到伦敦去,可惜钱不够,那么便宜点的沉浸式英语氛围呢,新加坡,泰国,似乎也可以,全年都沉浸怕跟不上国内学科体质,算了算了,平日里还是得在国内,只能期盼寒暑假了。

你看,这一轮又一轮的消费欲望升级下来,寒暑假海外研学插班,不就是某些家庭的例行计划。

由奢入俭难,除非整个家庭忽然破产,主收入方被裁员,不然这群寒暑假体验过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是会一波一波地继续寻找目的地,继续尝试不同的当地国际学校,对接不同的供应商抢到名额。
近期很多人收入大跌,自己的消费先砍,老人的消费也可以砍,但下一代的消费总是最后砍。

我们中国人和其他民族最大不同在于,我们家庭观最浓,考虑事情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尤其把下一代的需求放在最高优先级来考虑。

我之前提过松江好多教培机构跑路,就算是在如此惨痛的经历下,家长们还是继续给孩子找老师,继续学习,继续考证,英语不能停,拼音不能停,书法不能停,古筝不能停,和考试相关的更不能停。
所以,你看,教培改革已经多年,出生率一跌再跌,这群从业者兜兜转转,大多还是回来继续做着孩子和他们家长的生意。

下一代的分流,并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消解,反而是越发激烈,你看原来这些在北上广深有不错工作的家长,根本下不了决心出国陪读,现在他们可以把孩子在小学就带出国去,不就是更卷了嘛。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