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月出海考察回国的复盘:吃苦没用、太快没用、品牌有用

科技   2024-11-02 09:48   上海  

我在越南胡志明的一周里,都住在胡志明美术馆对面的网红咖啡馆二楼,我把客户安排在不远处的四星级酒店,生怕第一次来越南的中国人受不了咖啡馆的嘈杂。我住的酒店和四星级酒店只隔100米,价格差一倍(淡季200元+和淡季400元+的区别)。
生活条件现代而富裕的中国人,对居住条件是有较高要求的,不仅干净安静,还要有新派的装修、快捷的网络、齐全的设施、耐心的服务。不少常驻胡志明的中企管理者,当地的酒店都看不上,而是住在三公里外的日本街长租公寓中,月租的话每日价格在淡季600+元左右,日租差不多淡季700元+,和日本街附近的五星级酒店800+价格差不多。
日本人管理的酒店公寓和越南人自己建造和管理的酒店,在装修规格、家居等级、管家服务品质上都超越一大截,“见过世面”的这一代中企外派人员,已经不是当年父辈外派那一波人,不会让自己吃苦。
1、吃苦没用
听60后70后那些去美国日本留学并拿到身份的上海同胞们提起过往,说当年拿着几千几万很少的钱就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去哪里怎么住的地下室、怎么卖的超市临期食品、怎么申请福利补助、怎么打好几份零工、怎么。。。。。
当年这波人去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巨大的汇率差,让他们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也能赚到远超中国白领的薪酬水平。
后来,中国国字头拿下不少海外基建项目,遍布全球发展中国家,这些工程大多要求赶工期,且施工有难度需要熟练工,都是从中国招募工人去当地,那是,在机场经常可以见到农名工大叔,一句英语不会,迷茫地跟着带他们过关的工头,窜东窜西。
一些农名工吃苦两三年,在海外攒下来的钱足够回乡造个楼。
现在,国内雇人派遣成本过高,都转为本地化运营模式,你有意出海吃苦都没机会了,只招技术类和语言类的人出海。
毕竟,现在咋们去的都是不太发达的一带一路国家,就算是沙特、阿联酋这种有钱的国度,普通民众的收入也大多不及中国一线城市收入水平。雇佣当地人,只需要支付低廉薪酬,不需要租房子、不需要搞工作签、不需要国内再支付医保养老金,不需要提供探亲来回机票费,可以说,直接省一半。而且,对于本地雇佣比例严苛的国家,比如沙特的沙化率要求,更是符合政策倾向的选择。
东南亚(新加坡除外)、中东、中亚、南欧的普通一线工人工资都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对标中国五六线城市用工成本,另外,非洲工人才500元人民币每月。
出海吃苦,那是真一点儿钱都赚不到。
2、太快没用
再提到我胡志明住的那个网红咖啡馆二楼,从早上6点开门前,到凌晨1点关门后,都有客人,越南人真的好爱坐着闲聊,即使工作日,你也能在下午时分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客人,他们可不像中国创业咖啡馆那样挤满明日公司就上市的创业者,他们就是纯粹的在那儿好友闲聊,不少单身客人,只是在那无聊地发呆或打游戏。
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快,在这些地方真的激不起任何水花,东南亚人民还算是相对勤劳的,如果到了南美,到了非洲,不少人的价值观就是生活比工作更重要得多,赚够就休息,不卷不争,活得贤淡自然,与世无争。
你说这样的大环境,你光快,有个啥的用。
是为了超过这群“懒人”吗?可超过又如何呢?
不同于中国过往30年一条折线光速发展的路径,大部分国家的发展充满着周折,东南亚人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南美人经历过中等收入陷阱、欧洲人经历过欧盟的失速、非洲人更是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政局和经济动荡。
我看到一篇报导,很能表达我这次回国的收获。来自于前《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研究版块负责人、《后视镜里de未来》创始人付辉:

中企去的这些国家,大多是依附大国的小市场,小市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受不了咋们中国那般的“卷”。

而且海外人民哪有咋们中国人那么爱存钱,不存钱,又超想买买买,就只能靠消费信贷,而消费信贷只能满足一时需要,还款不利将会引发大量不良贷款。

我们的新能源车卖那么快,有啥用呢,可能无非就是换来超多的不良负债罢了。

3、品牌,有用!

多走走东南亚,对日韩人的努力,真的佩服。

他们在东南亚各国,已经经营了二三十年,在商业方面,品牌渗透率太高了,美妆店里一半的区域都占满了韩国品牌,在文化层面,品牌渗透率也极为惊人,抹茶热爱、韩星代言、文创元素,处处可见,深得当地年轻人追捧,尤其在文化认同好感度上,日韩真的得人心,日本人会无偿去为吴哥窟修缮文物,韩国人会免费去支持当地爱豆举办粉丝会。

而对于中国,当地人毫无认知感。

我被错认为菲律宾人,被错认为韩国人,难得被错认为台湾人,就是从来没人觉得我是中国人。

品牌认知度的匮乏,让中国产品在海外推广充满难度。

有些人可能会反对,华为、OPPO、比亚迪、蜜雪冰城这么多中国顶尖品牌,不是在国外做得风生水起嘛,天天看到老外对这些品牌产品点赞的视频。

确实,这些品牌,在海外是真的舍得砸钱,是真的有认知度,是真的销量不错。但仅限这几个头部品牌,其他的中国品牌困难重重。

我发现,这些中国国产头部品牌在做推广时,并不会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还是在强调自家品牌本身,或产品功能。

也就是说,那么多优秀的中国头部品牌在海外攻城掠地,却还是未能中国这个大品牌带来红利。

中国货,在海外人士的心目中,大多还是和廉价杂货划上等号,和便宜但用不久划上等号。于是,在选择万圣节装饰时,他们会买中国货,反正也就用个几天,而在买家居家具时,还是倾向于日韩货(其实还不是中国货嘛)。

品牌效力,尤其是国家品牌效力,是当下急需提高。

只有当海外人民,对中国那么一个超级大国,有足够认知度,有足够好感度的时候,才是众多中国本土品牌程帆出海的最好时机。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