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雇员躲着的机会,说不定就是普通人最好的机会

科技   2024-10-13 22:30   上海  

年轻人不想外派到新加坡,给补贴也不去,只想留在上海”。

我立马笑了,这“调研”结果也太片面了吧。

我承认有那么群年轻人,是“厌恶”出海型人,他们觉得上海丰厚的工资挺不错的,生活成本又相对于新加坡更低,幸福体验感好,才不愿意离家去“吃苦”呢。

那真的不是年轻人的全景,甚至连代表性都算不上

光我收到年轻人希望出海求职就业的需求,就百余条,说白了,如果年轻人们内心不憧憬出海去赚钱,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去电诈,为何那么多遣返的“懵懂被坑“少年,再三衡量,还是觉得出海博一把,比未知前途的惶恐,更具有吸引力。

因为,他们没的选。

回忆一下,一般什么样的年轻人不愿意出海呢?

家庭富足小康的(父母都劝别出去,而不是等着你快点寄钱去);
自有房不用付房租的(去新加坡还得再租个房自然增加了开支);
工资薪水不低的(海外补贴后的待遇没多多少,还背井离乡的);
希望稳定的感觉(企业出海是去打拼的,不太适合风险厌恶者);
欧美留学回的(欧美呆过,看不上现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目的地)。

而现在,主流出海的是哪些企业呢?还是大型公司为主,这些大公司雇佣的员工和给予的薪酬,在国内是相对更优秀的,这群“养尊处优”的员工,出去拼的动力自然低。

据我所知,前几年,出海的企业为了“鞭策”这群所谓“了解产品和企业文化”的员工外派,又是涨薪水给出高昂的补贴金,又是承诺官深两级之类的刺激政策,才勉强驱动了一些人出去

现在企业都难,各项目的支出都等比例下调,刺激出海(新市场拓展)刺激新产品研发,这些看似能激发第二曲线的项目,一刀切地也遭遇到了运营成本严控,这么一来,员工们情愿“躺平”躺在成熟业务项目上“煮青蛙”,也不想去冒任何的危险,员工们和高管们想的都是优先“蛰伏”先生存下去,而不是去冒险,说不定做得不好,自己还被裁员

说白了,大公司雇佣的员工,在国内本就相对于同龄人更好就业,出海?何必呢

可其他人呢,学历的局限、实习经验的匮乏、能力的中不溜,出海?凭啥呢?他们所供职的中小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出海的意义和必要。

如果你仔细去游览网络上能找到的年轻人出海故事,主角年轻人都是那种,即使不出海,即使留在家门口,都一定会创业的孩子,任何时代,这种饱含创业自驱力的人都是少数中的少数派。

如果不是创业出海,想要工作出海,那就是不是拼选择,而是拼运气。

但凡你所在的企业想要出海尝试了,他也一定派熟悉机会的老员工去,或者在市场上找有过出海经验的年轻人去。

除非出海的项目是一个已有在运行中的项目,正好你在项目组里,同时你们项目组里老员工家庭受限去不了,这时才会轮到“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即使忽悠你出去了,HR们也会非常担心,你能不能融入当地,会不会搞出幺蛾子。

现在年轻人苦的是,很想出去搞钱,但怎么出去,怎么安全靠谱地出去,摸不着头脑。

感觉(感觉这个词可以去掉)招聘要求上没有要求的那种,都是被骗去灰黑产地

如果问我怎么破局?

我首先会推荐的就是学个小语种。

这应该算是成本最低毫无门槛的路径了。

还有一条门槛低的路径是去做外贸,外贸公司招人要求不高,但就是辛苦,昼夜颠倒,同时,绝大多数外贸公司还是以欧美客户为主,当下的出海浪潮和欧美无关。

条件好一些的话,可以考取去当地头部大学读个有学历的书。必须是有学历哈,那种实打实在当地上课,能够融入当地人同学圈子的项目

不想等那么久的时间去积累当地人脉关系的话,可以去应聘基建类国央企,他们现在项目主要都偏向于一带一路国家,很容易就被外派出去,当然,我觉得成功上岸国央企这件事本身就挺难的,我一位国央企设计院的朋友告知,即使这一行已经相当惨厉,但应聘的还是剑桥牛津的毕业生,卷的一批。

还有呢?

还有一条最猛的路径,直接到海外当地去应聘。

首先澄清哈,持有旅游签证不能在当地就业,违法的哈,违法的。

所谓的当地找工作大多是服务员之类的杂工小时工,直接去敲当地中企的大门,可找不到工作。

不过嘛,从小时工出发转成长期工,倒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这个就是见仁见智,我是见到过不少,我当年在新西兰也拿到过长期工的Offer,但很难复制罢了。

相对而言,我觉得创业和读书后找工作,还是对于年轻人最标准而安全的出海方式。

可能我的视角比较清奇吧,我觉得背景好的大司员工躲着的机会,才是普通人有机会能把握住的好机会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