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自由,还是精致利已?

科技   2024-10-27 22:58   上海  
作为一个只比沙白大几个月且同样出生上海的女性,理解和认同她的决定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不太纠结于“受于父母”那套,我们讲究的更多是“令自己舒服的自由”。
万圣节疯癫的那种自由,佛罗里达不闲人式的自由,没人管得住我那种自由。
你要问我怎么定义和形容“沪式自由”,没有比“精致利已”更合适的了,当然,在咋们上海人眼中,这个词不褒不贬,精髓就是“别人家的事不管”的处事哲学。
所以,为什么我要管别人选不选择安乐死呢,我关心的是我爸会不会马上被康复医院劝退出来无处安置,我要不要尊重和支持他回家的意愿,我能不能说服坚决不许他未痊愈前回家的我妈。。。。

西方人最早推行安乐死,“人终将一死,与其痛苦,不如尊严地离开”。

我们东方有传承了千百年的宗族教训,为了增大传承概率,怎么可能允许随随便便地自绝后路。同样,工业化前,人口紧缺,西方宗教也宣扬自杀会下地狱,杜绝随随便便地自我放弃,即使现在一定程度放开安乐死合法化,也是在严苛条件下,有严谨操作流程的特别事件,操作次数并不高,高昂的费用也让普通人没有“享用服务”的资格。

随着工业化后人口存活几率飙升,难的已经不是活下去,而是自由意志选择下的死亡。

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如沙白那样给自己倒计时的,我们不知幸福还有多久,也不知痛苦是否继续,人生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按医嘱好好治就是百分百对的吗?说不定痛苦熬下去还是“死路一条”,并且,错过了仅剩不多享受人生的机会,同样每天都有坚持下去熬死病魔死神,恢复如初,惊叹人生奇迹的成功典型,活下去能书写传奇吗,还是平淡无奇价值渺茫的一生?

以上的抉择是人生的一道难题,无人能解,沙白的父亲接受了她对此的固执自由选择,尊重而陪伴,沙白的母亲没有接受她的一意孤行“放弃治疗”,气愤而孤独。

最后那几天,母亲不在身边,还能算自由吗?我爸也是自己不遵医嘱熬出的重病,坚称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有处分自由。我妈和沙白的母亲一样气愤,不听劝提前治,拖出重病还需身边人的护理,苦死身边人。
我们谈了太多沙白对自己的过分自由,对不对。我们这群与她没有交集的人,对此谈论了过多,却未曾讨论她选择的自由在“辐射”到身边人时的对错。

一个人追求不婚不育的自由,她对身边人的影响是很小的,年迈的父母想通了还挺高兴的,不用给你操办结婚开支,不用为你带孩子,不用贴补家用。

但一个人追求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却是对身边人莫大的打击,尤其是独生子女,年迈父母的赡养义务人正在逃避义务履行,这要是恶意的,真该抓起来严惩。
有人评论若沙白结婚生子,可能会在责任心驱动下遵医嘱,好好看病,为家人活下去。以我上海人思维,她想的一定是到底是要死的,不祸害别人。

上海人这份独特的“善良”一般人理解不了,不仅生重病不想连累别人,不少上海人会因为各种奇葩理由“不想连累别人”,甚至不少在别人眼中根本算不上啥事,可能只是给“精致利已”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沙白父母的悲伤才是振聋发聩的,沙白追求的自由,是逃避病魔痛苦的自由,是一个家庭面对苦难的疗愈。这和坚持选择生二胎又要父母帮忙带孩子的自由不同,后者在利已的同时剥削身边人。

自由让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自由却没法规划最佳人生路线,所以自由选择常常不是人生最优解,当下精致利已规划出来的自由选择也不保证就是最优解。

但,自由启迪世人,点醒大众,沙白的故事一再被讨论和舆论发酵,终于逼着我们好好想想生死这样严肃的大话题,终将有人在这一启迪过程中,活出自己更好的自由。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