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和住院的老爸“吵架”,我正规划他的“第五次迁徙”,从康复医院搬去护理院(失能老人的养老院),毕竟康复医院不是长久之计(已住半月有余),居住环境、病友氛围、卫生条件、餐食补给等都让人只能一时忍耐,不想长久居住,搬去护理院相当于对于老人的长期安置,我爸“毫无悬念”地拒绝,他要回家,其他所有一切的地方都是“垃圾”。
我那是一肚子火啊,我都愿意出钱把老头搞去24小时护理、有花有草有湖景、房间舒适有电视的地方养老,他却一万个不愿意。毕竟他和活蹦乱跳的全能老人不同,他高危心颤,一旦危险立马需要救治,可不是居家养老可以实现的。
似乎小时候那噩梦场景又出现了,“你为了他/她好,他/她却一点儿不领情”。
“回家了,你的吃喝拉撒谁来管?还不是要找个住家的护工阿姨,更贵!”
“你们为啥不管我,你妈为什么不管我,你在家要管我的”
那一刻,我人生从来没有那么那么想去上班,上那种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回家的那种班!!!(在线求职,私我,快私我,把我拯救于水火)
“她没有义务管你,我也只能做我可以做的,我有那么多项目要做、有那么多报告要写、有那么多会议要参加。我无法将过去一个半月每天6+小时的投入继续下去了。”
“为什么你们要与我为敌”
“那我明早再来看你”
那一刻,我没坐电梯而是跑下楼,在车里坐了好一会儿(我不抽烟,但我那一刻理解了楼底抽烟的中年男性们),我没法回家去谈这些,毕竟我妈更烦这个话题,正如《出走的决心》里的情节,她已奉献了一辈子,我爸自作模式(烟酒不断小病不看)发重病也不是她的错,不应该老了还是被缠住,无法享受自己安逸的晚年。
长期病痛外加衰老对于人心智会产生无可比拟的摧毁,在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好多位中国史上经历百般磨难都坚持到胜利的英烈,最后老了会犯愚蠢的低级错误。
可以说,他们老了的命运完全“受制于”身边家属。当然,家属也不太会一意孤行,比如我已经气到要跳起来,但还是会尊重他自己的决定。这个过程,算是双方的修炼吧,老人自己接纳自己老了(甚至病了)的事实,家属也接纳自己家中有老(折腾不断)的事实。
如果人老了,家属不管、失独、子女全移民、或者本就未婚未育无人监管,那么就只能依赖于指定(意定)监护人来操作自己的养老事务,甚至自己突发疾病神志不清时的重大决定。
老人和家属之间的互相修炼,关键还在于,家属一定要比老人坚持更久。
比如隔壁床那位交通事故瘫痪四个月的老太,天天流食入胃,发不出一个音,只有两眼去探索那不到10平方的病房,而她也只有女儿天天过来陪护,其他亲人都因隔太远难得过来。
比如隔壁房新来的老头,也只有同样七十多的老婆陪在身边,她告诉我每天要等半小时公交车,再坐一小时公交车来到这里,回去路更堵,身边没人有空开车带她过来,她也舍不得打车。
如果家属放弃了他们,他们也会和上面“无监护”老人的处境差不多。
所以,互相支持吧,外力也很重要,我认为中国实在太缺少心理咨询专业服务了,可能是因为太贵,可能因为劣币驱良币,或者家族互助模式比较好掩盖了需求。有个平替,中国也有很多类似于海外的互助组,这些没啥费用,纯粹就是病友家属之间的互帮互助。
两三个家属,在病房门外就能“心灵相通”起来,聊个不亦乐乎,同理性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但新一代年轻人,有点社恐,即使外向性格也不愿与陌生人互相交换隐私信息。
15~20年后,这批年轻人老了病了时候,孤独的老病人之间,又该如何度过漫长的人生呢?会不会类似于日本的孤独消亡?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