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久居医院老人的家属们

科技   2024-10-07 22:26   上海  
常有人来找护工叙旧,都是之前护工管过的病人家属,几乎都是老人的家属,我很关心这些老年病人的“流转”,毕竟已经无法居家和居养老院的我家老头,很需要参考她们的经验。
简单来说,现在,即使在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也难以消化人潮拥挤的就医需求。

所有的三甲三乙级别大医院,不能在病房呆超过两周(只要是医保的限制,以保证人人享受到尽量平等的医疗资源),默认大部分疾病两周都能痊愈。

如果病重,则去抢救室,费用高昂,如果病轻但还未痊愈则可以转去私人医院,然后再转回继续享受医保。

三甲类医院住院部,床一挪出去,不拖几层关系,就再也抢不到床位了。三乙和综合医院则看床位饱和度情况而定,但还是坚守两周定律以保证流转度。二级和部分专科医院则相对容易入院,但医疗条件有限,不少特种药没有,有些也没有插管急救能力,好在住多久没有硬性限制,适合大医院成功救治后的康复护理阶段的住院需求。

我爸的病症是严重心衰,说严重非常严重,就那么几秒的事,所以抢救室里的值班医生会天天告诉家属不能出抢救室,说没必要也是各大三甲抢救室主任的原话,心衰已经处于晚期,无药可优化,手术难以操作,心脏起搏器也装不了,只能悬颗心监护着,监护到什么程度?就是上大号也不能用力的程度,不然就是几秒的事。
按理说他只合适住三甲医院,三乙住院部都不敢收他,但没病床,运气好等几个月吧,唯一不会拒绝的只有抢救室。

所以他不合适但无奈的选择是康复医院,起码可以实施一些让身体不会更糟的药物治疗,同时对于乏力到无法自主翻身的病人,也很需要医院里的护理服务。

康复医院里满是和我爸类似的老人。

各种器官衰竭引发的病症,让她们躺在床上,无处可去。

最可怜的应该算是无法自主进食的老人,每天靠着研磨机的流食度日,几乎无法表达,意识清晰却难以沟通。

听护工说,这些老人,这里呆一两个月,去其他地方晃一周,再回来一两个月,就这么度过几个月半年一年三年。

我爸隔壁床明天就会转去另一个康复医院,离开五公里的距离,家属正在琢磨着怎么坐公交车来回家和医院。

转院折腾这点,苦的不仅是病人,最烦的还是家属,每天早起晚睡往返交通,呆床边只能坐冷板凳还连个桌子都没有,可比上班累多了。

我发现但凡这种长期住院的老人,陪护的总是同一个人。

有的老人八十多岁,陪护的那个是已退休的子女,一般是家中相对时间最充裕住家最近的那个子女,其他子女可能置换予以经济上的支持。

当然出时间不代表完全不出钱,出钱也不代表完全不来照看,中国多子家庭的关系,微妙而深含玄机。

对于住院几天几周的病人,陪护的那个家属就住在医院里,24小时盯着,这要求对于长期住院病人的家属不现实,所以会请一个一对多护工,帮忙“搭一把手”。

还有的老人,可能子女都不在身边,那就合资聘请一个全职的保姆,有了一对一保姆还能剩下护工的费用。

但这样的安排,对于七十多岁及以下的老人就很难实现了。独生子女意味着重担一人挑,若子女不在身边,一人份出资又覆盖不了全职保姆的费用,就只能靠远房亲戚和借贷了。

假如一个老人退休金本就不高,仅够涵盖一对多护工费时,而唯一的子女又极为不靠谱,薪资养活自己都难时,估计就只能卖房求生了(子女会不会自私不肯卖房,卖房钱是否够支持下去,这些都是问题)。
再加上YC退休制度,很可能你的父母住在医院里,你却连请假去看他们都难。

要知道对于久住医院的老人,内心非常脆弱,需求又多又杂,不是一周看一次足够的,很有可能这周你还得加班出差或陪下一代做功课。

用我爸的话,我在的时候,护工堆笑脸,我不在,护工凶他,不管他,常忘记帮他递东西。

这其中有护工的疏忽,也有老人的“缺乏安全感”。

想要“有求必应”且医生护士和颜悦色的舒适体验?每月自费2万以上。

有多少独生子女,可以在刨除自家开支和房贷车贷外,每月还有2万多的自由现金支配?(还得获得配偶另一半的同意和长期性地支持)
假日已过,我也急着找新工作了,终在不远的将来,我每日早出晚归,甚至出差离沪,一周都去不了医院,如何继续?课题再次摆在了那里。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