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月出海考察回国的复盘:需求在哪儿

科技   2024-10-30 22:47   上海  
从2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孟加拉,斯里兰卡,新加坡,迪拜,沙特,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差点就去的印尼。虽然还不及我当年一年跳十国的疯狂,但也已算是四十多拖着一家责任下的最大努力。
以下是刚再次再次再次从泰国回来的我,带着团队做的复盘,前一则是综篇,这一则从商业流的开端说起,出海的需求到底源自哪里,搞清楚后才知道如何满足需求,如何从满足需求中实现盈利和发展。
1,吃穿住行乐,世界人民的共识需求

上面一张是曼谷人最常见的午餐便当,折合人民币10到20元每盒,一张是曼谷直营的重庆高老九火锅连锁,折合人民币300~500每人的消费。

如果说吃只是吃饱和好吃,我觉得午餐便当太棒了,如此便宜,核心区也买得到,选择甚多,口味还不错,中国人来泰国做餐饮这哪儿能成功啊。

但火锅在曼谷开了一家又一家,大多都是排场惊人的豪华装修,人均高过中国一线城市的头部品牌火锅店,中国人来泰国做餐饮似乎是很不错的路数。
中国人出海到底多不多,看餐饮就知道,小龙虾算是几乎只有中国人常常消费的品类,若不是嗅到中国人向曼谷迁徙的加速,是铁定不敢做如此激进的商业决策。

但变多不等于很多,一路上200米就有3家中餐馆,这着实让人担心这每家都只刚刚苟活。中国人开餐饮和股市遵循差不多规律,追涨杀跌。
但海外开店也扎堆啊,你看槟城那夜市,你看胡志明这全是咖啡馆的咖啡公寓,越是平民化的行业越是卷。

可你有没有发现,槟城的夜市,胡志明的咖啡公寓,曼谷的唐人街,深圳的华强北电子城,义乌的小商品城,把白热化竞争,进化成旅游打卡景点。关键为啥这种扎堆可能成景点,在于竞争商家多,但各有各出奇之处,而非只是同质化恶性竞价。

2,全球的消费升级VS中国的消费降级

大航海时代,出海商贸的驱动力全靠消费升级,买到本地没有的热带水果,买到本地没有的香料,买到本地没有的丝绸,这些是优化生活品质的东西,是彰显富贵阶层差异的东西,是令人愉悦产生内啡肽的东西。

这些增益的需求从未停歇,只不过随着技术提升,热带水果可以本地化种植了,香料从印度直购也不贵,PDD的丝绸比杭州现买的便宜很多。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消费升级的空间了,空运来的榴莲也没有马来西亚当地买的好吃,进口超市上架的香料也远不及在印度泰国购买的品种齐全,至于丝绸,最高端工匠艺术大师定制的,还是要提前数月预定才有购买配额。人类对品质的追求,远没有触顶,还有极大的升级空间。

但无论是宏观数据,还是切身体悟,都在证实,确实,中国消费降级了。

如果说,全球人类消费升级是个确定的大趋势,任何一国或一个地区,甚至全球性的消费降级,必然是大趋势中的一个波谷而已。

比如当下沙特人的消费趋势,不然在上升中。

更多的国家,是在不停地波动中,比如我这次去越南,看到与各大公众号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2021年确实如媒体传颂的那样,机会爆棚,但2022年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低走,2023年低迷盘整,2024年虽也有新消费综合体诞生,但可以感受到民众消费的谨慎和适可而止。

虽然有小幅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但越南到底还是发展中国家,到头来说还是依附于中美贸易战才获得边际红利,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在动荡中的缓慢爬升。

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或绿色经济这种对于欧美主流都很新潮的概念,越南的精英已经巴不得一步登天追赶上主流的水准。
可见,所有有利于消费升级的产业都有未来,消费降级里也有升级的部分,只要你善于找机会。

3,中国的消费习惯都已经被电商和外卖彻底篡改了,境外呢?

境外的电商很火,虾米上卖的中国小商品在我看来比义乌还便宜,同时,电商上的本地产也极多,很让人担心对线下的冲击。
但就算如此,10月26日开业的one bangkok还是人声鼎沸,曼谷的超级商超可比上海还密集,但新开的总是人气十足。

曼谷2018年的时候已经1370万人,区域大小却不及厦门,胡志明吉隆坡也是如此的高密度,其中不少是收入不高的普通民众,也有令人羡慕的富裕新中产。

居住在狭小空间中被繁重生活重压的普通民众,需要在逛街中得以解放。而住在富人区的新中产,也需要在线下才能满足彰显财富的虚荣心。

再说境外不少国家土地私有化占比高,不存在城管这种统一化城市管理执行者,商户可以较为自主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土地做生意,很多雇佣家人自己运营,不用像中国这样为房东打工,背负重压,也因为场地成本和用工成本分摊到售卖产品中的占比低很多,线上线下定价不会有大差距。

而且只要东西好,性价比高,永续经营难度不大,经营时间越久,老客户越多,客户习惯了线下交易,也不会随意替换。

即使没有自主产权的门店,做个移动摊位私人小生意,也是可以养家糊口的选择,虽然对城市面貌和交通安全非常不利,但从生活便利性和平价性来看,还真是不错的,当地人平时外出就餐方便而廉价,也就更加养成出门的习惯。
我认同电商和外卖对各产业的打击,负面多于正面,中国当下恶意比价的竞争态势和电商文化肆虐有很大关系,线上排名比对容易,人人习惯了比,而线下有天然的比价难度,人人在线下的消费行为,自然就会关注到除了价格外的其他许多。

所以习惯线下体验的,对价格就会敏感弱一点,隔条街才能买到,有些人懒,对价格就不太计较,你看大卖场和电商已经把价格卷死,但便利店业态还是非常兴盛。

境外许多国家都没有受到电商和外卖的毒害,有议价空间和差异化的消费品还有的做。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