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服务资源,看法律和教育服务资源

科技   2024-09-30 11:14   上海  

在医院等120送我爸转院。

从8点40等到10点50,节前最后一天,救命车的需求单子排到一百多号,再加上我们是医院到医院,默认救治风险小,没有特殊排位,但对方医院床位不等人哦🙄,看到刚送病人过来的救护车司机,不就是上周一送我们从瑞金来的小伙儿嘛,立马把他拦下,跨区单跑不跑,立马就走!

没想到啊,有一天,还能刷这个脸。

中国的医疗事业和法律事业,都走出了和世界其他国家很不同的发展路径。

你可以说学医学法的在中国很苦逼赚不到钱,限价和公益援助保证全民享受尽量公平专业服务的同时,难以让医生和法律人享受到与付出同价的收入,而同时,你也可以说学法学医的在中国很爽能赚到大钱,那些黑幕故事下的暗收入,那时代红利给予的高回报。

这两极端的同时存在,让医生和公检法律师们,一边享受着赞誉和崇敬,一边又备受挑剔和指责。

医疗、法律、教育、公共服务。。。这些既有私有属性又有公共利益属性的服务,天然充满着争议,不同阶级享受服务公平性的争议、专业覆盖面的争议、定价的争议、国家财政支持偏向的争议。。。

总之,人人都有享受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的权利,这一原则是公平的,然而,享受到的权利大小,以及如何衡量权利之经济价值,这点必然是不公平的。

于是,赋能、优化、改善,甚至替代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2024 年 9 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三部门重磅发布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法律端,不受律协规制的法律咨询公司,在备受诟病和谩骂的同时,疯狂扩张攻城略地,好似律所律协的那些抵抗和投诉,只是隔靴搔痒,好似在时代大趋势下,反对只是噪音

法律咨询公司之外,还有AI赋能下的客户自助服务,到底算是对专业律师服务能力之外的补充,而是替代?争议越发激烈

作为消费者,我最近有一个感悟。

当老父亲严重到生死未卜的时候,一根筋地就想往瑞金和中山送,求爷爷告奶奶也要送进去,期盼着全国顶尖的优秀医疗资源能够救他一命,钱不钱的,完全没有想过,如果红包有路子送,一定会送。

当老父亲稍微稳定一些,每日高昂的ICU费用和24小时陪护压力下,我也动起了转院的心思,去到更具有性价比的医疗资源那里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父亲身上管子都拔掉的时候,我开始寻思着能不能从特需病房转到隔壁普通病房去,能不能从市中心的医院转到家门口医院去,这时,200元每日的病房费用差,4小时每日往返的路程,就能催生我的各种小心思。

人的预期,是动态变化着的。

消费者对于服务的估值和体验,也是动态变化着的。

对于法律服务的估值定位也是如此。

经济下行期,买单方的预算支配能力下降,只有关乎生死的刑事法律服务不受到影响,民事和商事法律服务面临着残酷的竞价和比价

这时,对于普通民众,“亲善廉价”的法律咨询服务,自然比“高冷昂贵”的律师服务来得更有性价比,而对于专业公司法务,“随叫随到超低价”的AI法律助手,是不是也比“响应不及时动不动就小时收费”的真人大律师,更有性价比。

所以,法律咨询公司和AI,对于律师行业的影响,不管是赋能,还是替代,都是必然的结果,无关乎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

而且,更为残酷的是。

即使有73万律师,有200万法律咨询公司的人,有没有边界的AI,实话说,还是无法响应民众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

那些被告追索不到一丁点儿资产赔付原告的案子,那些法律关系不复杂但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举证还不能的案子,都是些法律咨询公司都不愿意,AI没实力理,律师更是避之不及的法律服务需求。

这样的案子,原告们只能指望着国家来救他们(显然很不现实的期望),只能指望着律师活不下去了愿意连这样的案子都风险代理(显然这也很不现实很不合理),甚至只能指望着被告中彩票有钱还债(显然这都不是希望了,而是奇幻)

身处有限资源的争夺漩涡之中,无论是医疗资源,还是法律资源。若秉持绝对的公平,那人会发疯,即使相对的公平,也可能仅限经济发达地区而已。

在现实不公面前,麻木和妥协是最常见的,家属、医生、甚至病人自己都会放弃,律师和当事人也大多选择折中方案

可能,唯有那些极为特殊之人,才会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心中的执念。

你说小镇做题家而已,你说过度医疗盈利目的也罢,你说虚假营销过度承诺无法交付,这些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