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月出海考察回国的复盘:那些在中国淘汰出局的品牌

科技   2024-11-04 08:50   上海  

在2024年这一年走了8个国家前,我已经4年没有出过国了,而在2020年2月前,我可是每年都要至少出去两次回访老朋友(客户)和参加当年博览会,有些地方(比如吉隆坡),我几乎记得经常经过的主路的每个店铺品牌,可惜,这些记忆和朋友的联系方式,都在那4年中消散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过去做海外业务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经历差不多,甚至有些人直接就转了行。

这几次,我最激动地就是,又见到那些熟悉而陌生的街道,店铺,和人。

那种感觉,可能和“劳改犯出狱”,差不多吧。

1、大多都在

海外的店铺,和海外的生活一样,稳定。

个人店铺的稳定似乎比较能够理解,人家产权是买断的,赚多赚少无非只是差那么点人工费,除非接盘的下一代有自己的事业,不愿接手,不然的话,一般个人店铺都能开百年。

而且就因为大比例的店铺产权都是个人的,政府想要街道拓宽或者市容改造几乎不太可行,缺陷是在海外,城市那个脏啊、那个堵啊、那个乱啊,但优势就是门店生意压力不大,可慢慢地优化产品和磨品牌,可不就渐渐做成百年老店实力品牌了嘛。

另外,The body Shop、Costa。。。这些在中国都经营不下去的连锁品牌,似乎在海外也活得还行,即使她们的周围已经被新来的竞争者团团围住,但人家还是“心如平水”的继续活着,除了上面提到的最大成本房租的减免外(加盟店),海外本地消费者大多忠诚度较高,相对于“尝新”更习惯于“恋旧”,只要产品不差服务不恶,稳定的老客户足以养活一家店。

2、流量是个问题,但也不是个问题

相对于国内店铺,海外店铺最大的担忧是流量,租金不贵的社区区位,大多人流有限,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就有一篇文章,记录我在越南胡志明的一个本地社区的“贡茶”茶饮店中呆了近三个小时,统计订单量,可以说这样一家社区店下午茶饮黄金期三小时的营收,还不及国内非黄金期一小时的量级。

“贡茶”店在当地活得尚可,询问了保安,稳定地开了三年以上。

这样的营收,在国内,开业三个月就要转店。

我认为这还是一道数学题(作为一个开过三家茶饮店的人,我深有体会)。

首先,海外店大多是门市订单,而国内是外卖订单为主,外卖单受制于不得不做的促销和平台扣点,实际到账只有六七折而已。

其次,海外店租金和国内差异不大,但工作人员成本低很多,比如上面提到的胡志明,流量差不多和中国一线城市的郊区差不多,社区店的租金和中国二线城市差不多,但工作人员工资只需要中国三线城市用工的一半,而且缴金比例低。(当然也有用工合规的劣势,后面再提)。

另外,海外店虽也面临竞争,但远小于国内的盛况。以社区店为例,我家附近3公里内就有近20家茶饮咖啡品牌,而横向对标在海外,这个数字不会超过5家。

还有,海外店集约化运营,国内则越做越分散。欧美街道上门店稀少,东南亚可热闹非凡。以槟城或马六甲夜市为例,狭小的步行街上挤入四五十家茶饮咖啡小摊,一晚上生意都还不错。这在于当地的消费者和经营者,都习惯在晚上集中的时间内运营(白天太热人流少),流量被集中化体现了,而国内,24小时随时可以消费,线上还侵占了一大半,于是线下就人分散了,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哪个时段为高峰时段了。在国内,只能靠拉长经营时长来试图拉平营收。

3、那些在中国淘汰出局的品牌,在海外,因祸得福

中国实在卷,那么多年,每个赛道,优胜劣汰,出局者无数。在中国,一个品牌被淘汰,缘由很多,只要不是产品、供应链、组织这些核心问题,换个市场,很有可能就成了。

中国市场本身确实优于海外市场,够大,我们足够熟悉,但是竞争实在吓人。

我曾有个店开在一个三线城市师范学院对面,挺不错的区位吧,但那个区位有五十家茶饮,且都是走低价路线,虽有营收但很难盈利。

这群大学生,只薅低价羊毛,一回归正价,就没有生意。

海外大店小店,做促销并不频繁,有的话也是轻量级的促销,比如9折。

依我所观察,可能是老外“闲”,可能是老外“好吃的太多”或“好吃的太少”,反正他们是真的能为寻个好吃的跑远点也无所谓。

巷子深处“还有人光顾”的“看着简陋不咋的干净”的小摊,总是最好吃的,最具性价比的。

而且除了旅游外,做本地生意的都是做熟客,位置再奇怪也能找得到。

而在中国,尤其是一线都市,时间极为宝贵,稍微偏的位置只能沦为外卖店。

当今的中国都市,逛的体验感被电商剥夺殆尽,消费者习惯于刷外卖而非亲身体验,而好不好吃这点必须亲身体验,因为口味是个性化的,评论是可以刷的。

最后,有一个问题,海外的特许经营品牌,其实都很强,以前都是他们出海来中国抢生意,为什么我们的品牌现在出海去和他们抢生意有机会呢?
比如皮爷咖啡,人家可是星巴克的师傅,星巴克还是咋们瑞幸的师傅,瑞幸现在都有无数徒子徒孙了。
但就如同为什么燃油车海外都是霸主,我们仍然可以靠新能源车趟出一条出海之路。
机会几乎都在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中。
老一代有令自己无比头疼的历史包袱,内部那利益纠葛是很难尝试新赛道的,即使独立拨出去创新,也会因为抢夺资源不公而很难成功(成功概率高,不代表就能成功)。
反而一身轻松,从头开始有无比的效率优势,所以大家现在如此看好沙特市场。
当然,一波又一波,注定新人永远在替换老人中,新陈代谢,才是我们所有人的机会。
老一辈海外拓展的列强,确实该退了,是中国出门的机会了。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