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于教育,新卖点还是真有用?

科技   2024-11-19 20:34   上海  

还一篇文章我提到上个周末做志愿者,支持陪护七八位特殊儿童,有自闭症星星的孩子、有多动症孩子、有躁狂症孩子、还有唐宝宝。

在我和一位外婆感叹:"好累啊,你们是怎么撑那么久。"

她苦涩地说:"没办法啊,特殊学校特别远,每天4小时接送,老师也很紧缺,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家人来陪护。”

我们两人都默默地叹气了,都想要转移话题。

她知道我有学前教育的本科教育经历急切地问:有个亲戚的孩子,学的就是学前教育,今年毕业,有教师证,至今待业在家,能不能帮忙落实个工作。

我摇摇头表示对不起,实在无能为力,脱口而出“生育率下降,幼儿园都缩编了,倒是特殊学校,好缺专业老师和支持的工作者啊”

回头一想,这话接得不够礼貌,但确实是这个理儿,即使如此供需不平衡,教育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也很少愿意去特殊学校的。

人,都希望“正常”,可世界,并非“完碧”,很多人急需“关爱”。

我这里不将“关爱”的对象局限在某种特殊身心残障疾病类型的人身上,也不泛化到啥咋们中国人不熟悉的LGBT+人群上,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正常的人”才是不太可能存在的物种。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缺陷”,有些人是显性的,那不足以“大惊小怪”,更不需要“低廉的同情”,最不应该地是“鄙视和居高临下”,只要“待以正常人相处即可”。

有些人的“缺陷”是隐性的,道德上的瑕疵还不是大问题,就怕是“装得清高”的“道德败坏”,或者是“自欺欺人”地制造“不公平”。

教育、医学、社会伦理制度,对显性的“缺陷”,有着越来越卓有成效的治愈方法。但对“隐性”的“缺陷”,越发丧失方法,在科技的加持下,教育快要放弃对“隐性缺陷”拯救的希望了。

我不能多谈中国的某些科技教育产品,就用歪果的类似工具为例吧。

Chegg是一群印度美国人搞出来“对抗”应试教育”的“高科技”产物,帮助孩子们"完成”回家作业,鉴于其超强的盈利能力,早早就上市了。

回家作业确实完成了,完成得“极为完美”,虽然好过让家长代为完成作业的做法,但也破坏了教育最基本的反馈环,欺人,而且自欺。

Chegg的盈利能力是真的强,在被多方诟病后,还搞出个Honor Shield,去屏蔽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使用他们家的搜题功能(老外开放考试教育模式的“土崩瓦解”)

不管是搜题抄袭的Chegg,还是所谓的对抗搜题抄袭的Shield,无非都在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恶化教育形式主义。

中国在面对“教育不公平”难题上,祭出了“双减”一刀切政策,实施至今,教育似乎越发疲软了。对于海那边的西方人,所谓的自由市场体制之下,新生的科技新贵,就快要打倒Chegg为代表的上一代科技互联网产品了。

在ChatGPT的无差别攻击下,Chegg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对于“正常”K12孩子的争夺,厮杀如此惨烈。

相较之下,对于特殊孩子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应用类实验、理论到推广应用、对特殊学校的再培训、实践到孩子身上收获实质性技术突破。。。这些过程的发生,极为缓慢,就如同对于罕见病的研究一样,小众的东西,总是很难争取到关注。

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在特殊对象教育问题上,可能会带来新的启示。

比如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认知过程却与正常儿童不尽相同。让一个自闭症孩子分清楚“猫”和“狗”,他们有可能是通过发现狗狗的鼻子都是一个形状的,来确立“狗”这种动物的概念,而不是像普通孩子那样通过观察全局,来提炼线索。

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从关注细节,转而关注整体。这个教育过程很困难,我们很难理解自闭症孩子独特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很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很容里刻板误解、很容易半途而废。

而对于AI则简单很多,只要让AI“学会”某个自闭症孩子“独特的范式”,后续AI就能用“这个孩子理解”的方式,与其互动“交流”。

我这么想着,随手一搜,还真有专家在尝试了(我很难验证这块所谓AI认知机器人的有效性,可能与实际有出入,需要网络的二次验证):

不过,我还检索到一些域外利用AI早筛的论文(早筛毕竟比治愈要容易一些,也更靠谱一些)


爱学习的EmmaSong
Emma Song的个人平台,用以发布个人原创文章,以及最新视野和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