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破解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难题

文摘   2024-11-05 09:07   上海  

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诊断技术对于准确识别和治疗各类疾病至关重要。近年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乳头状病变是一组性质复杂的疾病表现形式,可于多个器官和组织中出现,包括甲状腺、乳腺等。依据 WHO 5th 的标准,乳腺乳头状病变主要由乳头结构构成,其乳头具备纤维血管轴心,该轴心表面覆盖有上皮,肌上皮细胞可有可无。这种病变可发生在从乳头至乳腺的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这一范围内,其性质涵盖良性、非典型性以及恶性三种情况。

 一-乳头状病变的分类及组织病理学特点  

在第五版 WHO 乳腺肿瘤分类中,所提及的乳头状肿瘤主要包含以下类型:(1)导管内乳头状瘤、(2)导管内乳头状癌、(3)包裹性乳头状癌(包括原位癌及伴有浸润的情况)(4)实性乳头状癌(包括原位癌及伴有浸润的情况)。多数乳头状肿瘤局限于乳腺导管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具体涵盖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原位包裹性乳头状癌、原位实性乳头状癌。

 二-不同病变免疫组化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用于乳头状病变的辅助诊断。最常使用的一组标志物是肌上皮细胞标志物p63等、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D5/6、CDK14和激素受体(多为ER)。总体来讲,在良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阳性,激素受体是不均匀阳性;在恶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阴性,激素受体是均匀的强阳性。但这一规律在某些情况下有例外。激素受体,以ER为例,均匀阳性和不均匀阳性没有明确的定义,较难区分;

乳头状病变中肌上皮细胞主要位于两个部位,在病变内部位于纤维血管轴心,或包绕病变周边。病变内部位于纤维血管轴心的肌上皮细胞主要用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在良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中,肌上皮细胞清晰可见,而乳头状癌则不可见。另一方面,包绕病变周边的肌上皮细胞在良性病变中可见,在恶性病变中可见或缺失—但缺失并不代表浸润性病变。如包裹性乳头状癌或某些实性乳头状癌,虽然病变周边肌上皮细胞缺失,但仍被认为是原位癌。

在常规的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切片中,肌上皮细胞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不过,可借助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钙调节蛋白(Calponin)、P63 等肌上皮抗原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来对肌上皮细胞进行观察。这些标记在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方面存在差异。

相较于其他肌上皮标志物,P63 呈现核阳性的特点,并且其与间质细胞产生交叉反应的情况最少,故而被视作诊断中最为理想的肌上皮标志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肿瘤上皮细胞亦有可能表达 P63,不可将其误判为肌上皮细胞。

反应性肌成纤维细胞通常会表达诸如钙调节蛋白(Calpon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之类的肌上皮抗原。而在纤维血管轴心周围与毛细血管相关的周细胞可能表达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这种情况下,不应将它们误认为是肌上皮细胞。综上所述,仅依靠单一的标记物来判断肌上皮细胞是不够精确的。

 综上所述,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大类多种病变,可以是良性、非典型性或恶性,根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确定肿瘤性质。评估乳头状病变的肌上皮应联合使用一组肌上皮标记物辅助诊断。

mIHC助力乳头状病变的精准诊断

准确诊断乳头状病变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关键意义。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是一类利用辣根过氧化酶(HRP)对靶标蛋白进行高密度原位标记的酶学检测方法。基于该技术,可以在一张石蜡切片中进行最多9种靶标蛋白的染色。因此,利用mIHC技术,在一张组织切片中,可同时标记SMA、SMMHC、Calponin、P63、CD5\6、CK14、ER等指标,更清晰、更准确地标注出病变的病理特点,提高乳头状病变的诊断精确率。

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在于其能够提供空间信息。通过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标志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了解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它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乳头状病变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END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阔然生物
阔然生物是业内领先的精准医疗高科技企业,业务覆盖第三方临检服务、医疗设备和试剂研发生产销售。拥有9200平米检测研发中心、5000平米IVD生产智造中心和占地50余亩智慧医疗产业园,拥有百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最新文章